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朝的大学士

(2010-04-28 08:39:16)
标签:

大学士

龙图阁学士

宏文馆

中国

明朝

文化

大明朝有三张名片——太监、锦衣卫和内阁大学士,相比之下,内阁大学士在大众文化中的流行程度略逊,但却是明朝的政治核心,而且从其成员的产生过程,更能窥见中国对古代官员职责,与西方乃至现代的本质性差异。

内阁大学士这个词——职位,并不是明朝的首创,早在唐朝的时候,“学士”就已经作为一个官方著作编写者的职位出现了——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等等。到了宋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学士中的佼佼者授以“大学士”之名,而且也已经开始用宫殿名称,给大学士命名。如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殷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龙图阁学士等等,但此时的学士、大学士是职不是官,简单的说是一种品级的标志,和荣誉性的称谓,大致相当于明朝的“散官”,与实际的职责——官不同。著名的苏东坡就有龙图阁学士的头衔。

但是明朝大学士的出现,是为了替代被终结的丞相原有的作为皇家智库的那部分职能。1382年洪武帝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了四位才能出众者,充当了内阁大学士。此时的大学士是实实在在的皇帝的高级秘书,官阶不过五品——一个地方上的知府是正四品,因此虽然实际上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对朝政的影响能力极为有限。

直到弘熙皇帝——永乐的儿子宣德的父亲——的时候,内阁大学士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变。弘熙帝自幼接受的是严格而系统的儒学教育,对儒学无论是思想还是人士,都有着由衷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因此在登基之后,迅速将在实际上已经在起着决策中枢作用的内阁大学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正一品兼六部尚书,使其在权力、地位和职责等几个方面实现了平衡。

这毫无疑问是明朝政治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转变,但是有一点并没有任何改变,那就是内阁大学士的产生过程。

有明一代,几乎所有的内阁大学士,都是从翰林院翰林编修一职上被选拔出来的,没有任何实际的行政经验!所有的翰林编修,都是每届进士中的佼佼者,这是进身翰林院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明朝的内阁大学们,同时具备两个特点——都是饱学之士,拔萃之才,同时又都没有实际的行政经验,至少没有这样的任职经历。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荒谬的,即使将其说成亡国之道也不为过的。

但这是今天的看法,是我们用今天的价值观衡量出来的结果,甚至是在我们的头脑,被今天“公认”的信息和观念所“绑架”的背景下,得出来的判断。因此在逻辑上存在一种疑问——如果这些被我们“公认”的“公论”错了呢?——我们得出的判断还会是正确的吗?

罔论对错可能确实有些武断,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种古今差异中反映出来的是,在对官员的职责认识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端正视听建立言论导向,阻止人民走向错误的道路,作出为非作歹的行为,依靠的是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中,统治者的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理财与正辞,而其使用的工具却只有一个——义,所谓义,就是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应当”,就是知道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看似简单直白,实则无比深刻,几至于。因为,“义”是实现群体性的天人合一的通路,是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由此,就可以了解到在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中,最高统治者王/皇帝,以及辅助他们行政的官员们的职责是在于,引导和推行社会的风化,是构建并巩固使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正确的基础,即所谓的本。因此在两个方面的工作中,相对来说,他们更侧重于后者——正辞,也就是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工作,力保其行政措施的正义性。

出于这样的考虑,其官员尤其是位于决策顶层的内阁大学士们的核心价值和能力,就是对世间之道,人间之义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能够随时做出正确的——符合“义”的判断。这种能力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想力,因此与内阁大学士学问的高深,思想的精纯相比,是否具有实际的行政能力,则是一个细枝末节的技能而已。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至少就理论上,这是在明朝已经相当完备的行政机制中的分工问题,地方、各部的官员承担着具体的行政职责,内阁大学士则更多的是扮演着社会思想的舵手的角色;其次,在社会科学中,所谓的专业性,其实就是个谎言,如果一个能够在全国的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大约前十名),而且又在由如此的优秀人才构成的群体中,能够脱颖而出,还有什么是学不会想不通的呢?

而我们今天的管理思想,就其本质而言,与古代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今天更注重理财,以及与此相关的技能的重要性。如果要继续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大约写本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简单点说可以用两个问题搞定:

1.         如今鼓吹专业的重要性的人们,如果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明朝,有几个能考中进士?又有几人能够有资格进入翰林院?——有几人能达到当年的那些大学士的才智水平?如果达不到人家的水平,没有人家的能力,怎么知道当初人家做不到触类旁通,了然天下于一胸?

2.         构建一个事物,比如一座大厦容易,还是破坏、毁灭一个事物,比如一座大厦容易?如果答案是B——破坏与毁灭更容易,那么要求这些掌握着国家决策权力的大学士们,具备一些构建一个事物技能重要,还是杜绝、防止他们产生破坏、毁灭的欲望与行为重要?——不用考虑能力问题,破坏、毁灭的能力人人都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