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监——皇帝的欢喜冤家

(2010-04-16 08:05:41)
标签:

历史

太监

欢喜冤家

外虏

朱元璋

杂谈

虽然,太监的干政甚至专权,在中国自古有之,之所以明朝太监为万夫所指,而明朝的皇帝也因此而受人诟病,是因为明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机制上“允许”太监专权的朝代,更进一步的说,明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机制上“承认”,太监比士大夫拥有更高信任度的朝代。

因此明朝的皇帝和太监之间的关系,用一句戏谑的话说,就是一对欢喜冤家——皇帝希望通过“没用”的太监,来管理、监控那些可能会“有用”的士大夫;太监则利用皇帝的这种信任,实质上是利用自己“没用”身体,将权力掌握于股掌之中。

说到底,产生这种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开国之君朱元璋自身的心理问题——自卑而多疑。所以他永远不可能信任那些,在内心深处既佩服又惧怕,还可能是憎恶的士大夫,而且随着其权利的不断扩大,这种不信任(实质是惧怕)也在同步的增长和扩撒,从学究天人的大儒,扩展到略有学识的儒生,再到几乎是文盲的武将,最发展到对任何可能、可以与他争夺江山的人,都心存怀疑,都身怀恐惧。

这种心理问题发展的终点,就是寻找并信任那些,绝对不可能与之争天下的人。

如今想来,在他心目中的这个“绝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因延续问题——王朝总是要延续的,如果不能延续,也就至多是一时之乱,尚有挽救的机会;二是技能问题——王朝的延续,需要以稳定为前提,而稳定则需要系统的管理技能,否则即使得了江山,也会被翻盘。满足这两条的自然就是太监,而且是不识字的。

根据太监的定义,第一条是自然满足的,为了确保第二条,保证这些太监绝对没有管理技能,所以他规定不允许他们识字。这样他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皇帝深居宫中,通过一群文盲太监,延伸自己的手脚,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政府的每个部门。

然而,历史和制度都不是可以由某个人来设计的。

且不说,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永乐帝已经在暗中让太监学习知识,以帮助自己来处理政务,到了他的重孙子宣德帝的时候,更是在宫里搞起了“内书堂”,让堂堂翰林学士(按照明朝惯例,这些人都是名列前茅的进士出身)来教授太监们读书。因为手脚之于大脑,太监之于皇帝,其实都是工具,因此用“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则,让太监们读书终将是必然之选。而来的如此之快,正说明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即便是,那些没读过说的文盲太监,也没有想他老人家想象的那样的,安于充当一个“工具”的角色,最著名的,几乎与朱元璋本人一样著名的一个,就是天启年间的魏忠贤。无论则样去探究这个文盲太监,对明朝的崩溃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都不会被认为太过夸张——他不仅让明朝进一步错过了遏制满清做大的机会,而且将辽东经略熊廷弼斩首示众,传首边关的行为,可以说彻底使将士寒心的一件事情,其恶劣性甚至超过了后来的袁崇焕,因为毕竟袁崇焕是顶着一定“通敌”的帽子死的。

所以,这种一厢情愿的“设计”,尤其是植根于对人性伟大的妄想上的“设计”,最终结局一定只能是悲剧。对于朱元璋和大明朝来说,起于对外虏的反抗与驱逐,最后又终于被外虏的驱逐与杀戮,更是悲剧的平方。

如果他真的泉下有知,不知道他看着脑袋后面拖根鞭子,帽子上插根棍子的康熙帝,在他坟前上演跪拜大戏的时候是何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