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扯碎大明江山的那股力

(2010-04-12 07:07:42)
标签:

车轮

大明

谋生手段

生产力

儒家思想

中国

杂谈

人们常常用车轮来比喻历史,当我们开始认真的回顾历史的时候,的确会感到,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向我们滚滚而来,而就在我们陷入沉思之际,又从我们身边滚滚而去,顺便也捎带上了我们自己。

架在历史的车轮之上的,就是一个个的朝代,以及那时那里上演的一幕幕兴衰大戏。或许是这些大戏过于喧闹,以至于许多人都注目于斯,以至于忘记了,刚才过去的独轮车,还是两轮车。

依我看,这辆车上一共按着俩轮,一个叫统治思想,一个叫生产力进步。

前者是可见的、可控的,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具体到某一个朝代国家的来说,是由当时的统治阶层选定的。以中国为例,就是所谓的儒家思想。后者,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为它所指的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指与它能够形成相互影响的一个更广泛的世界,共同的文明程度中的最先进部分,这不是某一个国家,所能够完全屏蔽的——既无法长期独占,又无法永远回避。战争和贸易,将起到强行同化的作用。

但是,这两个轮子的转速经常是不同的,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论明朝的皇帝多么鄙视当时的文人,但是他们仍旧要奉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恐怕只有这种思想,才能够使广大的农业人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大明王朝的立国之本,失去了这种整体的自发式的稳定性,明朝政府无论如何也无法掌控,生活在如此广阔的国土上的,如此庞大的人口,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复杂至无法想象的社会矛盾。所以,在明朝统治的观念里,坚持传统的统治思想,进而维持广大的农村,及农业人口的稳定,是不能更改的基本国策。

遗憾的是,当时的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的欧洲,正从13世纪可怕的瘟疫中恢复过来,正在来开一个新的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与郑和几乎同时代,航行在大海上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西方航海家。到了明中期的时候,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在与东南亚、日本,甚至也包括中国开始了贸易。这些伟大的(或者是可憎的)事件,之所以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力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步。

如果套用上述“车轮理论”来阐述就是,叫做生产力进步的这个轮子,突然转得快了起来。而这种快的具体表现方式,或者说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的经济模式,也就是人们的谋生手段改变了。落实到明朝的具体事例上,就是贸易及其背后的(手)工业,在许多地方迅速取代农业,成为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也是人们乐于选择的一种手段。

虽然,在这些贸易中,明朝确实赚取了大量的白银。但是,这种转变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明朝)的统治基础。首先,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坚持农业经济的道路,既是顺理成章,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此当大量的民众被贸易的巨大利益所吸引,纷纷离开土地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产生了——吃什么?白银再多,毕竟不能当饭吃,但如果大量的百姓吃不饱,国家就无法维持其统治。其次,大量白银的涌入,使白银迅速成为了中国的流通基础,在暗中冲击了中国自身的货币基础,纸币、铜钱纷纷贬值。因此当中国开始习惯于用白银来支付的时候,贸易的另一方(各种洋人们)因为不甘心数量庞大的白银,落入中国之手,而缩小了贸易规模时(中国政府自己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银子就出现了相对紧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导致许多中国人买不起米的现象。

后一种影响,虽然更加深刻,但并没有引起当时的明朝官员的关注,因为只要有头一种影响,已经足够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了。所以,有明一代从根本上说,都是坚决对海外贸易持否定、禁止态度的。

且不说,由此而引发的倭寇问题,给朝廷带来了多少麻烦,造成了多大的花销。只就这两个车轮而言,一个不受控制的,突然加快了转速;另一个仍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的转速,甚至还要设法来个单轮刹车。

结果会怎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