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也居正,败也洪武

(2010-03-31 07:52:58)
标签:

丞相

首辅

万历

奏折

张居正

明洪武

文化

张居正明洪武,毫无疑问这两位应当算得上光照明史的两颗巨星,细想起来还真有一条暗线将这二人拴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

这条线就是明洪武创制的那套集天下大权于一人的制度。

因为这套制度在执行上,对执行者本身的素质要求太高,所以自洪武帝撒手人寰之后,就没有第二个皇帝能够真正把它用好,就连他的那个自认为能够经天纬地制裁的四儿子也不成,所以这一制度成了套在明朝脖子上的一条橡皮筋——慢慢的收紧,直到将最后一点阳气也挤出体外。

所以如果用一个线形图来描绘明朝的国力,基本上是一条一泻千里的大斜线。但是这其中在万历初年有了一次显著的波动——国力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的恢复与蹿升。这正是张居正担任首辅,独揽大权的时候。

由此,张居正成为了一个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传奇性历史人物。

这里边,固然少不了张居正本人超凡的才能,但更关键的原因则是:张居正这个人,与明洪武创造的这种制度之间,形成的一种共鸣效应。

一方面,明洪武创制的集权制度,其发挥效力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求运用权力的人,具有超凡的才能,对社会深刻了解,以及旺盛的经历等等。其实只要中间的那一条——对社会深刻的了解,就已经彻底断绝了任何一个后世之君的贤君之路,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有什么深刻的了解。所以,虽然洪武帝的本意是摒弃那些让他瞧不起的文人,但实际上在他的这套制度下,只能将国家的兴旺寄托在一个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臣子身上,张居正恰恰是一个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在施行丞相制的朝代里,原则上说任何一个大臣,都不能完全的独揽大权,因为自唐以后,所谓的丞相制,实际上是集体丞相制,即同时有几个人同时都拥有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决策是这些人共同议定之后做出的。这种现在被叫做分权、民主等等的方式,在杜绝因为某个人的偏执与冲动,陷天下于危难的同时,也阻碍了一些暂时不为世人所理解,但却对国之未来有深远意义的主张的推行。但是明洪武创制的这套制度,却可以让张居正摆脱这些束缚。他可以将他的种种想法授意给其他官员,让这个官员写一道奏折上来,然后利用自己首辅的权力,在奏折上附上“票拟”的意见——“我看行”,最后由已经被他搞定的司礼监太监,替当时年纪还小的万历皇帝签上朱批——“那就行”。于是他的想法,就成了皇帝的想法,成了国家的法令。无需任何人的参与,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干扰……

在那金色的岁月里,他成了明朝实际上的皇帝。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让一个国库无银,太仓无粮的大明,重新富足起来。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没有他这一次积累下来的财富,明朝恐怕就不用等到崇祯朝了,在万历时代大概就会支撑不住了,至少东南沿海一带,很有可能被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等这些国家,给瓜分了去。

因此,是明洪武的集权制度成就了张居正,同时张居正也在明朝历史上,唯一一次验证了这种制度的潜在价值。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并不带有任何必然性,是不可复制的偶发事件。当一个制度,是将国家、民族的利益,寄托在一种对“幸运”的假设,或者期望之上的时候,这一定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无论它是寄望于一个好皇帝,还是寄望于一群公而忘私的好官员,还是寄望于一群无知奉献的好百姓,都是错的!因为这既与人的本性不符,也与上帝的心思不对,更要命的是与比上帝更无情的数学——概率的基本规律不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古风今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