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若干建议
(2020-06-07 13:16:46)| 分类: 论文 | 
语文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若干建议
 
31120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31120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学习语文,学什么?要学的内容当然很多。提高思想认识、纯净心灵世界、培养审美能力等,都是语文教与学的目标指向,从学科特征上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怎么说?怎么听?怎么写?怎么读?都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要素。怎样才能学好语言?最科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特别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分别用了三个“实践”,可谓强调之重。《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专门以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小标题,用一节的篇幅作了具体阐述。《课程标准》之所以特别强调实践性,是因为看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在。
什么是实践性?实践性是与知识性和理论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实践性原则强调的是:直接参与,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反复训练,以至熟能生巧。需要用不断实践来解决的事情,通常属于能力层面的内容。比如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告知一些朗读理念、要领和方法就能达到的,也不能只听他人示范,而是要靠自己一遍遍地开口朗读才可能慢慢得以提高的;比如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讲授一些什么是叙述、描写之类的概念和选材要新颖之类的教条,或者阅读若干篇美文,而是要靠自己一次次地动手试写,才有可能悟出道理,逐渐学会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多年,广大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对“实践性原则”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语用”一词被反复提及,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语用”是语言实践与运用的缩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具体落实“实践性原则”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带有广泛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笔者在此试作陈述与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要全面理解语言实践所包含的外延
我们所说的语言,其外延是相当广泛的,既是指书面语言,也是指口头语言,既包括遣字造句,也包括修辞逻辑。如果经常在一线听课的话,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所理解的语言,往往只停留于书面语言,其实践只是读写结合。他们只认为:课文中的某一段或某几句在写法上比较有特色,就要求学生进行依样画葫芦地模仿,把仿写看作是语言实践的唯一形式。其实,这是大大窄化了语言的外延。读和写固然是语言的外延,听和说何尝不是语言的外延?在这些方面进行训练,都是贯彻实践性原则的体现。“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是《猴王出世》(部编版五下)中的这一段文字,颇有特色,用各种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相近的意思,句式工整而灵巧,语言丰富而鲜活,具有典范性,可谓“猴式语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要求学生用类似的语言形式来写一段自己的生活,这当然是极好的语言实践。但是,这不是唯一的语言实践,更不要以为只有找到了这样典范性的语句才能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如果这样理解,那通向罗马的道就只有逼仄的一条了。其实,语言实践的道路同样有十条百条。要明白,课文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其侧重点往往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侧重于写的示范,有的侧重于听的示范,有的侧重于读或说的。《走月亮》(部编版四上)这篇课文在写法确实有鲜明的特点,作者分别用四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分插四处,像四根大梁来架构全文。假如我们要求学生也用这样的架构方式来写一篇文章,以此来贯彻实践性原则,那完全是东施效颦式的可笑。《走月亮》是一篇优美散文,语言诗化,意境恬淡,情感含蓄,但它的示范意义不在于写,也不适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仿写,而是在于听。让学生在一遍遍地聆听中,听出音乐性,听出诗意美;再让学生自己一遍遍地吟诵,吟出了节奏来,诵出了感情来,这就是最恰当的语言实践性原则的体现。会不会听,怎么听,这也是一种能力,都应当在实践中培养。不少教师对《为人民服务》((部编版六下)的教学常常感到困惑,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更不清楚它的示范意义何在。《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词,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什么不把它直接作为一次演讲训练呢?根据作者身份,结合当时情景,该用怎么样的语调和速度来演讲?试着让学生揣摩揣摩,演讲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有现成演讲词,不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语言实践嘛。当然,相关背景材料要尽可能提供得充分些。在六上年级第二单元中,专门有一次“演讲”训练的内容,把两者结合起来,那意义就更大了。
二、要把语言实践建立在文本理解基础之上
为了更充分体现实践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可不可以直奔语言实践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语言不过是载体,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是服务于内容的,语言一旦离开具体的内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言实践必须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重视语言实践而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不能为语言实践而实践。有教师在执教贾平凹的《月迹》(部编版五上)时,朗读课文后,先要学生仔细品读下面这段文字:
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然后问学生: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回答说用了“满满、玉玉、银银、粗粗、疏疏”等大量叠词后,教师就布置了一个片断训练:《晨光下》,要求至少用上5个叠词。接下来,就引导学生边读边讲,随后教师说,月亮是美好的,也是充满想象的,关于月亮,我国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诗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每人至少说出三句带月的诗句。很快,有人说,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的说,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的说,王维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说,辛弃疾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时,课堂好不热闹,诗光闪烁。《月迹》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用一节课完成,主要抓了上面两个点,一是叠词的运用,一是回忆有关咏月的古诗。看上去很实。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原则呢?似乎也体现了。前一个是叠词的活学活用,后一个是诗句的积累,与课文在想象上有相似性。但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典型的为实践而实践,是纯粹的语言训练和积累,课绝对不能如此上法。《月迹》所描绘的是一幅乡下儿童月下天真烂漫的、十分诗意的图景,这样的引导,学生有没有走进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这是一;其二,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学生是不是有所领悟?显然,都是没有落实的。必须明白,只有在全面理解文本的情感和主旨的前提下,再进行语言训练的实践,才是鲜活和有意义的。一个鼻子的漂亮,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长在脸部,如果把它割下来单独存放或安插在头顶或搁置一旁,还会有美感吗?语言也是这样,我们说这段语言优美,这是因为它与整篇文章和谐才相得益彰的,因此,语言的实践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
三、要根据不同文体个性进行语言实践
教材所选的课文,就文体而言,大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韵文(诗歌词曲)等。文体不同,文章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法自然也不同,比如记叙文,其表达手法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而说明文肯定以说明为主体,文体分类本来就是由主要的表达方式决定的。但每一篇文章又都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记叙文除了叙述和描写外,往往还可能会有一些议论或抒情的段落与句子。即使全部是叙述,也有一个具体叙述与概括叙述的区别。议论文除了议论之外,大多有叙述,因为议论文往往需要摆事实来论证观点。面对复杂的文本语言,拿什么进行语言实践呢?这里就有选择的智慧存在。一般而言,要根据文本的主体特征进行实践。就是说,要善于抓基本面。假如这篇课文的主要表达手法是描写,那么,我们就进行描写方法的语言实践,假如那篇课以文议论为主,那我们就要抓住议论进行训练。曾经听一位教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部编版六下),课文中有三个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的具体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课文中都用比较具体的语言叙述每个事例。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缩写事例,每个缩写成50字左右。其目的也许在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缩写,当然是语言实践,问题是:安排这样的语言实践意义何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主要观点就是题目,文中所采用的三个事例,其目的非常清晰: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三个事例所发挥的作用,好比砌墙时用的砖头,如果不用这一块,可以选用另一块,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论述,教学时要研究的是:这些事例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这些砖能不能砌墙,而不是这些砖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或者价格如何。否则,就是狗抓耗子。作为以议论为主体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语言实践应当在议论的逻辑推理方面,而缩写事例是属于记叙方面的,纯粹吃力不讨好的多管闲事。那么,教学这篇课文时,如何进行议论方面的实践呢?其实,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另外选择二三个事例,最好也是科学家的,让学生思考:这些能不能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如果这样训练,就能有针对性地体现议论文的实践性原则。有位教师在执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部编版三下)一诗时,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然后反复朗读,这是不是有效地语言实践呢?不!诗的美,不但美在意境,也美在韵律与节奏。古典诗词是一种独特的古典文字语体,把它翻译成汉代汉语,不但可能消解了诗的意境,也肯定损伤了独特的音韵节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本来是一幅多么淡雅的美丽画卷,有一种独特的音韵,用当代汉语一翻译,难免变成支离破碎的残片,弄巧成拙。古典诗词的语言实践,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展开联想,再现意境,以形成感情共鸣。
四、要区别说与写在语言实践中的思维异同
说,是一种语言实践,要想会说,要想口灿莲花,需要不断地实践;写,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要想会写,要想笔下生花,同样需要反复尝试。说是口头语言实践,写是书面语言实践,除了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外,在思维层面上有没有差异呢?有。一般而言,说,比较关注语音的情感性,写,更关注思维的严谨性。说得顺溜,写出来不一定顺畅,而写得严谨,则思维一定流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桩事,某位领导在一次教师培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赢得了台下不少学员的掌声。有关人员决定把他的发言刊登在内部刊物上,可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后仔细一推敲,文句不通,漏洞百出,最后只得放弃。听起来精彩,看起来糟糕,这说明,说的逻辑性要求比较低,而写的逻辑要求就高得多。如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很不错的,可为什么做阅读题时总是失分?这样的学生,实际上并非个别。什么原因呢?也许就是说与写严重失衡。说的时候,声调、表情、手势以及场景等都在共同发挥作用,有些意思的表达,只需几个词甚至一个动作就能让人领会了,用不着完整而明确陈述出来;而写,脱离了所有的语境,只能靠一个个冰冷的文字独当一面。要正确而清晰地表达,非反复推敲不可。笔者曾多次建议,为了提高阅读理解题的得分,当然,更是为了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流畅性,在文本解读之后,不妨把要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过后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再回答一次。比如,在解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部编版五上)时,在课堂上问过学生:“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驼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和“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在这两个句子中,“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和“陆地上”在句子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都作了正确的回答,课后,不妨再要求学生作书面回答。写是比说思维要求更高的一种语言实践,其训练效果肯定会更好。
五、要经常用教师自身的实践进行示范
语文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其方法与途径不尽相同。学习知识,只要正确明白地告知就可以了,比如告诉学生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学生听清楚并记住,就等于拥有了这一知识;而能力培养,具体告知以后,即使学生明白了,可实际操作或运用时,往往仍然不行,或者有出入,或者不得要领,比如教师要学生读得字正腔圆,学生听清后,想努力照办,可不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亲自示范,那就能加深对“字正腔圆”的感知和理解,并有可能真正读得字正腔圆。知识是理性的,能力则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凡具有感性的事物,最好进行直接示范,让学生在一次次感受中摸到门道。体育课中,教师都会边讲边直接做示范动作,比如怎样三大步投篮,体育老师肯定先简单讲一下,然后直接投几次篮给学生看看,有的甚至讲解也免去了,直接投篮给学生看。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为提高效率,教师要尽量多一些实际示范,用标准和规范的样品展示给学生看。比如要学生学会人物外貌描写,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要抓住特征、要讲求顺序、要有详有略……即使再三强调,学生还可能像丈二和尚,假如教师以某个人物为模特,亲自写一段给学生看看,那有些学生就可能会恍然大悟。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有一个从感性转化到理性的过程,有些内容则有一个从理性转化到感性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实践能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有一个理性与感性之间互相转化的认识过程。《落花生》(部编版五上)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教师要学生分角色朗读,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话,学生们都读得比较好,可是父亲所说的几句话,学生往往读不像。学生读不好,可以理解,因为身份和年龄都有距离,他们感受不深。执教的是位男教师,后来,他一示范,学生找到了感觉,慢慢地,声腔有点像父亲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