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本个性,确定不同目标
(2016-10-16 17:11:08)| 分类: 论文 | 
比较文本个性,确定不同目标
——例谈说明文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载于《小学教学》第12期)
一、以生为本是确立目标的第一依据
孤立地评判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这是相当困难的。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这种文体,这个内容的基础,把握得如何,学过多少了。教学必须以生为本,不得不首先考虑这一头。二是教师的教学历史。教师对这种文体,这方面的内容,以前讲得怎么样,有没有讲到过,是不是透彻。学生学得怎么样,与教师讲得怎么样,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完全等同。三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纲领性的指导文献,它对这个学段、这种文体、这个单元以及这个教学内容有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与教师的教学经历的情况下谈论某一节的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肯定会让人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还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和冲突。谭兴会老师把人教版三下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太阳》,放到采用苏教版的五上年级的学生课堂上进行教学,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这里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三下年级(第二学段)的要求,还是根据五上年级(第三学段)的要求来确定目标?这也许是不少老师都会想到的问题。从生为本的原则来讲,当然应该根据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请注意,以生为本是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一依据,它高于《课程标准》这一依据。也就是说,当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课程标准》产生距离时,首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再考虑《课程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谭兴会老师执教的《太阳》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基本正确的。
二、目标不能总是吊在那两棵老树上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笔者曾经听过许多教师教说明文。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老师们不论教《鲸》(人教版五上)、《长城》(人教版四上),还是《花钟》(人教版三上)《太阳》,通常都把这样两个确定为主要的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2.理解说明事物时语言的准确性。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莫名的诧异:说明文教学就只有这样两点可以作为的目标吗?谭兴会老师也没有跳出这样的窠臼。她在课后“反思”中说:“我最终把教学重点落在品味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和品读严密平实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上。”大家明白,说明文和其它文体一样,比如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等,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多彩多姿的。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目标怎么可以单色单调呢?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不能总是死死地悬吊在“说明方法”和“用词准确”这两棵枯树上。好多学生感觉学习说明文没味道,很枯燥,其主要原因也就在老师总是教学生爬这两棵老树。那么,到底该怎么确立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呢?抽象地说,这里的抽象,就是不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只是根据一般的学生及其常态,教学目标应当根据文本个性来确定。这篇说明文的最显著个性是甲和乙,就引导学生学习甲和乙,那篇说明文的最显著个性是丙与丁,就引导学生学习丙与丁。教师要相信编者的眼光,教材中所安排的说明文,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会有一篇是基本重复或大体相同的。只有我们努力钻研,肯定能发现它们个性上的光辉。
三、文本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这里,请允许我们先宕开一笔,先把下面的问题说清楚:文本的个性主要是指哪些方面?有些教师认为,文本的个性,就是写法上的特点呀!对不对?对,但很不全面。写作上的特点,只是写法。正像一盘佳肴,有食材、佐料、烹制过程与方法、盛放器具等多种元素构成。如果只讲烹制过程与方法,那肯定片面了。文本个性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内容、形式、语言。内容,是指选材和立意,选择什么来写,它新颖不新颖,有趣不有趣;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读者是否会感兴趣。内容是第一位的,讲文本个性不能不讲内容。可是,教学中,内容上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屏蔽。有的教师只知道写法上的个性,根本不知道内容上有什么个性,而且有的想也不去想,有的想也想不出来。这是典型的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形式,就是怎么写的程序和方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属于程序的安排;方法就是表达的手段,比如说明文,用什么办法把要说明的东西说清楚。说明文最常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画图画等。形式上的个性比较容易认识,而且容易讲明白,所以,老师最喜欢讲。因为喜欢,所以,出现了极端化现象:教这篇,要学生找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教那篇,也要学生去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正像有的教师教记叙文,总是死死地吊挂在那三、四棵老树上。教A文,要学生找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教B文,也要学生找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好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树木了。语言,就是所运用句子和词语特色。措词造句,因人而宜,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表现在文章中就会有不同的色彩、温度、感情、节奏等。比如有的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有的晓畅明白,有的含蓄幽默,有的喜欢用长句,有的喜欢用短句,有的喜欢用修辞等等。认识和理解文章的语言的特色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语文,不能不讲课文的语言个性。概言之,文章个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正像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应该从思想品质、脾气习惯、文化水平、外貌特征等多方面着眼一样。如果光从外貌来评判,难免有失偏颇。
四、例说文本差异及目标确定
下面试以《太阳》《鲸》为例,分别谈谈各自的文本个性所在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先说《太阳》。
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个性有两个:一是选择对象的适恰性;二是紧扣对象的特征来说明。本文选择的说明对象是“太阳”,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是说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知道太阳,每天都见到它,知道我们人类离不开太阳;陌生,是说许多人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相当有限。它从哪里来,它有多大多远,它还能存在多久,等等,都不甚明白。如果说明的对象是许多人都非常熟悉,读者就会不感兴趣;反之,如果说明的对象大家非常陌生而又深奥,比如量子,作为小学生的读者,其兴趣也不会大。只有不即不离,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才能触发大家的阅读兴奋点。《太阳》的说明对象,恰好就是这样。让学生明白选择说明对象这一个性的意义在于:假如学生也要写说明文,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就会明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不能随便逮着什么就写什么。当确定了写作对象是太阳之后,写太阳的什么呢?这篇课文拿捏得也非常准,就是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的远、大、热,其实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说的,写的都是人的感觉和认识,包括开头的传说。课文并没有写太阳是怎么形成、它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太阳未来等。让学生明白这一个性的意义在于:假如学生确定写某一事物为说明对象,具体写这一事物的哪些方面呢?就会明白:应当精心取舍。
《太阳》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关于写作方法,对一篇完整的文章而言,都应该着眼于两个维度:整体的,全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局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都具体的表达方式。那么,《太阳》在构思布局上有什么个性呢?就是板块式结构十分清晰。文章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前三自然段,写太阳的主要特点。一段写一个特点,分别是太阳的远、大、热。第二板块是接下来的五个自然段,通过一个概括性句子过渡:“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太阳与人类的各种关系。其中,第四自然段写动植物都离不开太阳,第五自然段写雨雪的形成是太阳的作用,第六自然写风的形成靠的是太阳,第六自然段写阳光具有杀菌能力,第七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一个小结。这两个板块的安排,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是不能互相调换的。这一点,潘兴会老师强调得很好。《太阳》所具有的这个整体构思上的特点当然应当讲,因为其他说明文并不都是这样的结构。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谭兴会老师在课堂上有一幅板书:用树的形状来表示课文的结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遗憾的是,她没有把它当作教学目标之一。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讲说明文,好像就只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可讲呢?原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着眼于局部,而没有从宏观上观照。
《太阳》在语言运用上又有什么个性呢?除了语言“准确”之外,其它并不鲜明。“准确”是所有优秀说明文的共同特征,因此,算不上是这一篇独有的语言个性。如果在教别的说明文时也经常讲到这一点,在此不再强调也未尝不可。在语言运用上,《太阳》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真的难说。
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认同把文本的个性作为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太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说明对象的独特性:既熟悉又陌生。
2.理解文章板块式的构思。
3.理解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再说说《鲸》的文本个性。
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个性是什么呢?从选择的说明对象上说,有两方面的个性:一是所选择的鲸,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特别喜欢的,而且一般孩子都对它已经有所了解,但通常是从影像资料中了解到的,从文字角度来了解的并不多;二是这个说明对象很容易被许多孩子甚至成人所误解,以为是一种鱼,因为形状象鱼,又生活在水里。选择这个说明对象,即是投学生之所好,点燃阅读兴趣,又是纠正认知上的误解。二是具体说明鲸的哪些方面,选择得当。作者选择了鲸的形态、鲸的演变、种类、生活习性、寿命等方面来写,并没有写鲸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鲸的分布等。为什么选择这些方面而没有写鲸的其它方面,比如鲸的凶猛与残忍,比如鲸与人类的关系,比如有人怎么捕鲸等。这既是考虑到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的有限性,也是可以让学生发挥更多的想象空间,给大家提供课外探索学习的机会。教材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其意图也许就在这里。为何没写鲸与人类的关系?原因在于,鲸与人类的关系,没有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来得密切。
这篇课文在形式上的个性是什么呢?显然,它与《太阳》有较大的不同。从整体上看,《太阳》是板块式结构,而它是并列式结构;《太阳》有个小结性段落,而《鲸》没有。《鲸》全文共七段,有些段落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性,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鲸的庞大)与第二自然段(写鲸的演变),这两个自然段互换一下也完全可以。再如第五自然段(写鲸的呼吸)与第六自然段(写鲸的睡觉)互换一下也可以。在说明方法上,除了用数字和举例子外,《鲸》出现了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即,分类和定义。分类是:“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分类是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分类的科学性在于分类标准的确定。这里,鲸的分类标准,就是有无牙齿。有关定义方面的有两个句子:“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是鱼类。”这两句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但它有定义的基本形式。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渗透有关定义的知识。这就是本文的说明方法的个性。
至于语言,除了“准确”之外,也没有特别之处,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以说生动形象,比如写须鲸的吃,用了一个“滤”;写齿鲸,用“海中之虎”来形容,但比较勉强。
根据《鲸》的上述个性,我们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认识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2.理解文章的并列式结构特征。
3.认识并初步理解分类和定义。
再把两篇文章合起来比较一下吧。《太阳》与《鲸》都是说明文,但教学目标却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个性不同。其实,也只有根据文本的个性教学说明文,才能教出新意来。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发掘每一个文本所潜在的个性,并根据最鲜明的个性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差异就是个性。发掘文本个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仔细研读和反复比较,找出彼此的差异来。这里的比较,并不只是指同一单元中的若干篇说明文进行比较,而是指要与整个学段甚至课外的说明文进行比较。
 
T:0571—82724003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