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干涸过吗
(2008-07-06 11:20: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趵突泉干涸过吗?
——关于真实与艺术的思考
朱华贤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活,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这是老舍的《趵突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中的一段。有教师在执教时,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抓住“永远”深入理解,接着在屏幕上打出:
金代又称趵突泉为“瀑流泉”、“爆流泉”。“趵突”之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
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
最后教师归纳说:“什么是永远?历朝历代,这就是永远。趵突泉历经千年,奔流不息,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活,冒,冒,冒……你们说神奇不神奇?伟大不伟大?是不是只有大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
在一片“神奇!”“伟大!”“是”的回答声之后,一个大个子男生站起来问:“老师,趵突泉有没有干涸过?”
“没有!”老师稍一停顿后,理直气壮地说,随后鼠标一点,屏幕上立即出现趵突泉喷涌的视频。“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趵突泉吧!”
就在这时,那个男生侧过头与同桌悄悄地说:“我上网查过,趵突泉前几年干涸过的。”这声音不算响,但听到的人却不少。
趵突泉到底有没有干涸过呢?回答是肯定,只有在网上稍微百渡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立即会显示出许多来。结论是干涸过多次,而且有的时间还比较长,例如2002年3月——2003年9月,整整停喷了一年半。执教者是不是知道这个事实呢?评课时,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询问。执教者回答说,知道的。那为什么明明知道而偏偏说没有干涸过呢?这位年轻的执教者作了这样的解释:“如果说趵突泉干涸过,那么,‘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活,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几句话就没法讲了,而这几句又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如果这几句没有说服力,这篇课文也就大大掉价了。”
原来教师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课文。我们不能说执教者的话没有一点道理,也不能否认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是,它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现实与课文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样巧妙地处理这种冲突?是不管客观现实,只顾课文,一意孤行地按课文上写的说,还是正视客观现实,直接否认课文?抑或采用其他方法?笔者以为,这里有一个教学智慧的问题:即怎样对待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正确的态度是:对于客观现实,我们应该正视,不能回避,更不能故意否认或歪曲;对于艺术作品,特别是对于名家的经典,我们应该以虔诚之心以尊重。当然,尊重,不等于随意夸大和神化。尊重,就是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时代与背景给予正确的解读。具体到《趵突泉》,不妨这样处理:一是讲清《趵突泉》的写作年代和当时趵突泉的情况。《趵突泉》是老舍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写作本文时,趵突泉确实如文中所描绘的那样,自从有趵突泉后,也确实一直没有停喷过。换言之,虽然这是文学散文,但它是经得起科学检验的,既符合生活的真实,也符合艺术的真实。二是趵突泉干涸的时间和原因。趵突泉干涸是近几年的事,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水位下将所致。就是说,老舍笔下是70年前的趵突泉,而非如今的趵突泉。趵突泉今非昔比了。讲清了这样了两点,我想,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作品,也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趵突泉了。
教书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育人的核心,便是教人诚实,教人求真。如果怕学生不喜欢《趵突泉》而故意说趵突泉从来没有干涸过,这是欺骗!这样的教学只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失去可信性;反之,如果因为趵突泉曾经干涸过而说这篇课文已经没有价值了,这是对艺术作品的无知!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和干扰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观念。作为文学作品,它往往只是对社会和生活的反映,只要真实生动就好,作品不可能也没法预见未来和见证未来。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