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园后需要采取哪些适应性措施?
张帮宏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们简述了宝宝入园前所要作的一些心理和即将入园的适应性准备工作。但是,真的到了宝宝入园后,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预防措施,以使宝宝尽快适应安然度过这个人生的一个小转折点呢。
对于一般的宝宝来说,如果平时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比较多,比较活泼开朗,那么对入园可能适应性就比较快一些。有可能不需要特殊的安排就可以很快融入到婴幼园这个大家庭里的。但是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平时与社会的交往比较少,接触的人员也比较少,在适应性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措施。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但是我们不主张采取强硬的态度和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孩子立刻、马上来适应这个新环境,包括接纳老师的关爱。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或者减轻孩子的不适应性呢?
刚开始,可以适当允许孩子逐渐适应这个过程。可以让其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陪伴孩子度过这段对孩子来说是艰难的日子:可以是半天,也可以是几个小时;还可以晚一点送来,提前接回去等等,看情况而定。这样的陪伴,让孩子感到充足的安全感,孩子也会逐渐熟悉这个新环境和新朋友。
其次,园所放松要求,老师要多加关注、多加呵护,不要过严管束孩子,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多随意走动,去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做自己喜欢做的游戏活动。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再者,如果这个孩子有熟悉的小朋友在这个园里,可以适当把他们放在一起玩耍,也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不适反应。
主要的还是需要从心理上多和孩子解释沟通: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需要上班工作;宝宝也长大了,那就是到幼儿园来上学;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来接宝宝回家的;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呵护宝宝的,其他小朋友会很好和你一起玩的;如此反复强调,宝宝看到的事实也是如此,慢慢就会知道爸爸妈妈并没有说谎,也不是不要我了。
宝宝回家后,家长需要多加呵护和交流,甚至比平时还要多和孩子一起玩耍,这样就可以尽量消除孩子的过滤:把我送到幼儿园,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如果入园后,家长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抽出更多的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孩子就会很快消除这样的想法。另外不要问孩子在园所不好的感受,尽量鼓励孩子讲述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人和事。这样就强调了孩子良好的感觉,对孩子起到积极暗示的作用。如果有离得比较近的同班小朋友,放学后或者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可以聚在一起玩耍,互相熟悉一下。这些都是有助于宝宝尽快适应园所生活的好办法。
在园内,老师也是一样,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和缓去适应。
有的园所主张“长痛不如短痛”,最初就强行从父母的怀中把孩子抱走;或者任由孩子哭闹,不去过多的交流、关注;或者采取冷处理:不管不问;有的甚至是威吓孩子:不准哭闹,否则就怎么样。上述诸多处理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很快不哭闹了,但是从心理方面来说,孩子未必能够理解家长老师的这些做法,有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敢哭闹了。如果不理解的话,就可能存在隐患:从不解有可能转化为不信任。这样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不利。
孩子不愿意入园或者入园后哭闹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因为亲人的离开、老师的不熟悉、环境的陌生,都让宝宝感到不安全。这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症”。所以要想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必须从心理上多加引导,多给孩子一段适应的时间,尽量和缓地让孩子去适应。而不是急于求成,不顾孩子的心理状态强行压制孩子的情感表达。这是本人所不提倡的。我们的目标是:尽量降低或者减轻入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或者伤害程度!
如果孩子在入园前后,我们充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园所的新生活。家长也无需担忧,只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一切都会顺利度过的。孩子一旦适应这样的新环境,就会从一个家庭的自然人过渡到成为一个小社会人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一个小转折点。所以要大家重视哦!
相关链接:
专题讨论:宝宝入园篇
入园专题之二:宝宝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入园专题之三:宝宝入园前对环境的适应性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