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起校园凶杀案都让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010-04-29 10:02:54)
标签:

凶杀案

惨案

校园安全

一份

程俊

南平

育儿

分类: 早教资讯★早教杂谈

程俊:每一起校园凶杀案都让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010年04月29日 07:32新京报

 

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4月28日新华网)

28日上午,福建南平凶杀案犯罪人郑民生刚刚执行枪决,下午又出现男子冲进校园砍伤学生和教师的惨案,这样的校园安全事故,不得不让人感叹加强校园安全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雷州惨案发生凶杀案背后的原因,但是,对于冲进校园砍伤小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却是值得深思。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会对可爱的小学生下此毒手。这种恶性事故的发生,对于每一个校园来说,都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本该宁静的校园频发如此血腥的惨案,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福建南平凶杀案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每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都不愿看到类似的案件发生在自己的眼前,创伤不断地复发,无疑会给整个社会留下深重的阴影。

我们能够承受每一个犯罪事故背后的缘由,却始终难以承受每一起惨案都拿孩子作为发泄自身不满的结局。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面对单纯且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举起残忍的屠刀,都是一个没有道德感的罪人。孩子们是无辜的,为何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忍心下此毒手呢,这种残忍无疑是一种心态的失衡,值得警醒的深层社会矛盾。

这些凶杀案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在福建南平惨案发生后,人们惊讶于犯罪人的主观动机,只是因为婚姻不顺,另谋新职不成便丧心病狂,拿孩子的性命来报复社会。我们当然需要谴责郑民生,但是这种病态心理的土壤显然更值得我们挖掘。

种种校园惨案的发生,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引导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拥有一种慈悲善良的胸怀,给弱者以必要的制度抚慰。假如我们的社会处处散播着文明道德,社会多一份关心他人的温暖感动,这样的惨案也不会时时“污染”我们的眼睛。

未来是美好的,要缓解道德沦丧的危机,最根本的还是加强公民道德素养建设。社会给我一份恬静,我还社会一份和谐,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身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应在挥汗如雨中给他人一抹清风,让暴躁的冲动在关爱中趋于安静。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管理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身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素养,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让制度的关爱每一个躁动的公民身上。

 

范佳富:安全失管下,校园凶案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了18名学生和1名教师。所幸的是,经及时抢救,受伤学生和教师目前暂无生命危险。(新华网4月28日)

聪明的人能够从别人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普通的人能够从自己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愚蠢的人总是活在血的教训中,总是难以避免悲剧的重演。当南平的上空还弥漫着阴霾时,当南平校园凶案的噩梦还没有从南平小学生的脑海中消散时,广东省雷州市再现校园凶案。试问要以多少无辜孩子的生命为代价,相关部门才重视校园安全,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呢?试问要以多少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生命为代价,相关部门才会为孩子创建一片无忧无虑、安全幸福的乐土呢?试问以血的教训为代价,为何还没有让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校园凶案的重演呢?

一起起学生安全事件告诉我们,一些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管理放在心上,特别是学生的安全管理。也许在他们看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将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毕竟以学生成绩评估学生考核老师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主导着很多学校。至于学生的安全管理,则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以一种消极态度的敷衍塞责了事。只有无视学生管理,无视学生安全,才会使学生的安全毫无保障,这种悲剧才会不断发生。

校园凶案的频频发生,让社会为之震惊,恐慌情绪弥漫在原本宁静祥和的校园。如何真正做到安全教育,在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如何让如花的生命健康活泼的成长?这些至关重要,因为安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前提,也是打造一流的服务,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的必要条件。

笔者以为,建设安全校园,平安校园,首先是学校要树立安全教育意识,并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其次是强化“人防”措施,落实“技防”措施。即学校要实行严格的大门进人登记和值班制度,加强监管。同时,要落实相关确保学校安全的技术设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