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玩学堂早期教育
玩学堂早期教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022
  • 关注人气:15,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复社会伤害孩子是万恶不赦

(2010-04-29 09:59:42)
标签:

血案

恶性案件

惨案

校园

郑民生

雷州

杂谈

分类: 早教资讯★早教杂谈
曹林:报复社会伤害孩子是万恶不赦
2010年04月29日 07:32新京报

■ 观察家

终结校园惨案,首先要击碎“报复社会”的道义幻觉。社会要有这样的共识,报复社会杀人,是不可赦之恶;拿最无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万恶不赦。

4月28日9点,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被依法执行枪决。郑民生被正法了,然而,校园血案没有终结,就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6小时后———15时左右,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

没什么比孩子的苦难更触痛我们,没什么比孩子的安危更揪人心。

一边牵挂孩子们的安危,刷新新闻关注他们的动态;一边恐怖于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巧合”:雷州的校园惨案,发生在郑民生被处决的当天,凶手的行凶时间,发生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6小时之后。记者在现场看到,雷州砍人的男子陈康炳约40岁,与郑民生一般年龄,还是一位曾经教书育人的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向孩子们举起了屠刀。

犯罪专家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犯罪是有传染性的。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潜在的罪犯从别的犯罪中受到启发,从中去发现、研究作案方式和作案手段。因为是突发案件,所以,陈康炳为什么要制造校园血案,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从目前的信息看,发生血案的两个校园相距千里,没有发现二者有什么联系,不能说后一个行凶者陈康炳是受到了郑民生的“启发”。但是,即便如此,此类恶性案件接连发生,再次提醒社会,有必要警惕南平血案所可能存在的犯罪传染性,清除校园恶性案件发生的“毒素”,将学校打造成世界上最安全的堡垒。

拿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下手,或者说,选择社会最脆弱的地方报复社会,郑民生和陈康炳的犯罪手法如出一辙。现在,郑民生已经被依法枪决了,他罪恶的生命终结了,可类似的校园血案却并没有随之消失。面对这种让人心惊胆战的犯罪现象,我们拿什么去消除呢?

郑民生案发生后,舆论一片谴责声,然而也有一些人站到了同情他的那一边,认为郑的精神问题源于社会的精神问题。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顺着这种逻辑,郑民生会被描述成反抗体制、反抗不公的英雄。这种思维看似深刻和站在道德高地,实际是鼓励以暴制暴的嗜血逻辑。郑民生心灵扭曲了,我们不能跟着他一起扭曲。对校园的杀戮,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开脱。

终结郑民生式的恶性犯罪,首先就是要击碎这种“报复社会”的道义幻觉,收起那种不分是非的同情。社会要有这样的共识,报复社会杀人,是不可赦之恶;拿最无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万恶不赦。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范校园安全。校园血案连发,校园管理者再也不能有侥幸心理,以为血案不会发生在本校,以为本地没有“郑民生”。把校舍建成最安全的地方,这不仅应表现在校舍防震上,还应表现在防范校园血案上。

当然,要防范校园恶性案件的发生,当然还需要其他许多层面的努力,但起码先要在这两个方面,扎牢安全的篱笆。(原题:终结校园惨案必须达成社会共识 )

 

马九器:屡受伤害的孩子们,请原谅我们

孩子是人类社会链条中最羸弱、最无助的一环,他们的遭遇就是社会的一块试金石:当孩子们普遍受到成人世界的呵护与尊重,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骄傲;当孩子们屡屡沦为各种人祸的牺牲品,这是我们的耻辱。只有承认耻辱,我们才可能知耻而后勇,不断改良社会;只有承认耻辱,我们才能因不泯的

良知与责任,修补篱笆的破朽之处。

昨日广东雷州一男子冲进小学砍杀十几名毫无自卫能力的小学生,而这一天,正是制造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凶犯郑民生伏法的日子!无辜生命屡被侵害、弱小孩子屡成社会疾患牺牲品,美妙而烂漫的童话世界总被灾祸击得阴霾密布,我们所有成人,是不是应该在幼小的生命前涌动阵阵的愧疚?

不要以为南平的悲剧离我们很遥远,不要以为雷州的悲剧是一个句号,更不要以为郑民生们才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教育家告诉人们,孩子的言行烙着父母深深的印记;社会学家告诉人们,社会的悲剧烙着公众深深的印记;人文学家更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所有人都是一体的,一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往往有着更多人的推波助澜。这样的说法近乎刻薄,有为恶人解脱之嫌。在逝去的生命和备受摧残的孩子面前,即使将悲剧制造者口诛笔伐、千刀万剐,一切都显得苍白,我们认为,或许只有所有成人能从悲剧中生发愧疚与耻辱感,只有让这种耻辱感与痛感促使成人世界多些务实、少些形式,多些人的教育、少些苍白说教,多些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备至、少些对权贵的高抬贵手,多些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调整、少些对金钱的一味崇拜……悲剧的土壤才会越来越少,孩子们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成为人祸牺牲品的几率。

当毒奶粉肆虐后,人们普遍要求加强监管;当南平惨案发生后,人们普遍要求学校加强保安;当雷州惨案发生后,人们一定又会制定出各种补救办法。然而这些头痛医头、就病论病的模式,对于一个庞杂而又急剧变动的社会而言,往往捉襟见肘,事后诸葛亮式的补救和应对,仍然无法应对波谲云诡的人心叵测。

当我们将许多侵害孩子的公共事件联系起来,放置在历史与全社会的背景下考量,我们发现,无论是毒奶粉、假疫苗、黑心棉,还是南平、雷州惨案,人心的焦虑、偏执、极端成为直接的导火索。欲救孩子,须治乱象;欲治乱象,须治人心;欲治人心,须进行一场不亚于改革开放式的人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轰轰烈烈的,但一定是持之以恒、绵延不绝的,这场革命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一定是涵盖所有人的领域,这场革命不是先让一部分人动起来,而是所有人都能发光散热。再具体而言,它是要彻底地颠覆“唯GDP”思维,要彻底将一切公共活动围绕人的权益而行,要建立一套通畅发达的民意表达和沟通机制,要建立活跃开放的公民社会,要让权力、社会与人性的光芒照耀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但在这样一场恢宏艰巨的社会转型前,首先是成人世界的我们,深为不公而耻、深为孩子们的悲剧而愧,我们如果不能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愉悦的环境中顺利成长,我们又如何奢望他们去建设一个比童话还美妙的世界?不要说我们每个人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只要每个人能让自己先行动起来、“革命”起来,那就是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

雷州惨案的孩子们,请原谅我们。你们能原谅吗?

 

林小明:别把校园变丛林

湛江市雷城第一小学昨日发生了凶杀案:一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了18名学生和一名教师。就在昨天,南平市持刀杀死8名小学生的郑民生被执行了枪决。这两起血案发生间隔仅月余,用同样惨烈的代价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

南平案的行凶者是医生,而雷城案的行凶者是教师。可以推断,两人平常应该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但却以同样让世人震惊的方式刺痛了我们。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有怎样的生存压力,他们都不该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将校园变成了丛林。

不可否认,身处转型期的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和扭曲。物质化压力会引发巨大的社会焦虑,当这种压力难以释放,这种焦虑无法排解时,有些人就会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罪恶之手伸向比他们更弱势者。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校园血案并非缓解社会焦虑所必需付出的阵痛。我们无法预见悲剧的发生,但却至少可以在悲剧发生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需要扪心自问的是,在医生郑民生和这名乡村教师走极端前,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倾听过他们的心声,有多少人顾及和关怀过他们的生存状态?倘若我们无法正视这样的现状,可以悲观地预言:还将出现更多的郑民生们。

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市越来越隔离人们的生活,还有情感。物质化和高节奏让现实变得越来越像流行的段子所说那样:肚子大的人越来越多,肚量大的人越来越少;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从这样的社会实际和群体心态来说,这两起校园血案并非行凶者和受害者家庭的悲哀,而是集体的伤痛和悲哀。

校园几乎牵动着每个家庭,小学生成了急需保护的对象,校园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已刻不容缓。当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的小学生成为报复社会者的目标,变为丛林法则中食物链最末端时,这样的社会极其危险和脆弱。我们需要反省的,不仅是校园安全体系的硬性建设,还需要检讨诸如生命教育等软件建设,是否仅仅偏重于逃避地震等危险,而没有增加面对类似事件的处置教育。

昨天还有消息说,有老板雇“中国铁掌第一人”当女儿的保镖,任务就是每天早晚保护孩子上学放学。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来自骨子里的悲凉。当人身安全需要回到冷兵器时代的拳脚保护时,只能说社会“生病”了。也许治疗此病最好的药方就是——缓解人们的压力,通过教化和重建道德秩序来疗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