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了吗?
选自:小仙子 赵熙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4b64d0100fpmy.html

一提到婴幼儿潜能开发(即早教),不少人认为是对英才孩子的超常教育或是对普通孩子的“拔苗助长”,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第一个高呼解放,再也不用这样劳心费神了,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早教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智商、情商,这已是各国科学家、教育家经研究实践得出的共识,要详述,恐怕十本书也写不完,只能简述要义。
早期教育专家卡尔威特曾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教育家蒙特梭利也说,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实,早教是在孩子的最佳期和敏感期0-6岁间,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越早效果越好,因为决定孩子一生智商和情商的脑突触将在3岁达到高峰,6岁固定,通过不同形式和多样的外界刺激,可以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塑造良好性格,培养良好习惯,错过了这个最佳期,一生都将弥补不了。
因此,识字等等并不是目的,无非在最佳期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良好性格和习惯的一种方法,当然,所需要的方法与手段还远不如此!比如游戏、运动、音乐、画画、跳舞、弹琴等等,都不可或缺,都是培养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有些人会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就学那么多东西,多累啊,应该让孩子快快乐乐、无拘无束地度过童年,是不是不好,甚至有害?超前教育?
早期教育既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也不是提前、超前开始的对婴幼儿进行的读、写、算知识技能的训练。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早期教育关注的是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它要引导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发展,但不是要人为地加速婴幼儿的发展;它要以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基本依据,而不是不顾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过早地把那些婴幼儿还不能理解的知识和技能教给他们。
是的,我们都希望孩子既快乐,又成才,难道孩子什么都不学才有快乐吗?难道什么都不学就是按“规律”办事,就能成才了吗?学东西难道就不快乐,不利于孩子成长吗?这无疑是我们成年人的体会,而我们又把这种体会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也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无时不刻无在“学习”,睁开眼睛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新鲜的,他在学习眼前一切事物,他学你说的话,他学你的动作,你没有刻意教孩子说的话、物品名称和一些生活常识,孩子不都自然而然地会了吗,天下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
识字、识数等等对孩子来说,与学习其他事物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万事万物的其中之一罢了。
孩子们在识字量及各方面才艺的差距,性格的迥异,往往都是因了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并非是灌输或强制的结果。而进行早教的家长恰恰对孩子智商、情商、健康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培养与提高。
这又怎么会与孩子的成长规律相违背呢?
开朗活泼的熙兮,有着广泛的兴趣,对看字、读书、算术、英语的兴趣与喜欢游戏、音乐、跳舞、涂鸦是一样的。
每次看到包装盒或书中不熟悉的字,就会指着让你告诉她,如果把这个字读出来了,她就会很高兴地挤鼻一笑,如果遇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对她说,这个字妈妈也不太认识,要查完字典才能告诉你,她也不会立刻把手挪开,直到我连说两三遍,她才会毫无表情地继续翻看,我想她心里正产生着一个疑惑或失望吧。因为,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
一些家长可能有同样的体会,孩子在那玩或做一件事情,玩或做了一阵后,不知何故,开始心情不好了,任凭怎么哄就是不高兴,弄得家长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身体有恙的情况除外 )。
如果这时你能换个游戏,或拿出一本精美的图画书,或进行一下寓教于乐的教育启蒙,那说不定孩子会立刻来了精神头儿。
因此,家长是宝宝最亲的人,但在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最了解宝宝的人。其实,宝宝的求知欲有时比成年人都强呢,哪个宝宝不是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追着你也要看个究竟呢?
纵观早教“教”得有所成绩的孩子,无不在阳光、健康、全面地发展,快乐并进步着!
我们为孩子进行早教,恰恰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成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