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员育儿宝典:如何正确看待早教课

(2009-11-04 19:45:03)
标签:

教育

早教

育儿宝典

宝宝

育儿

分类: 名家童年★案例分析

 学员育儿宝典:如何正确看待早教课

 

选自:http://blog.sina.com.cn/zhaoyuxin0322

 

学员育儿宝典:如何正确看待早教课

 

    0-3岁需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而早教班作为早期教育的一种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所关注。

 

    我在怀孕之后才开始对早教班有些了解,早教班的受众范围从0岁开始至学龄前宝宝。有些早教班甚至对准妈妈就开设课程。宝宝出生后从不会说不会走的阶段到能说回道的学龄前都有相应的课程满足不同宝宝和妈妈的需求。

 

    早教班目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多从发达国家传过来,或者是国内的资深教育人士所创立。早教班的教学方式是鼓励或要求家长参与,让宝宝在各项课程中开发不同的智能。早教班课时安排灵活,可以按个人需要和喜好,选择平均每周一到三节课不等。

    孩子到底上不要早教班取决与家庭情况的不同。在给语新报名参加早教课之前,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

 

不上早教班的理由:

 

    1、我是妈妈是全职,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可以看些书籍,购买一些教材在家可以施教。

 

    2、早教班的费用太贵了,每一节课45分钟,感觉宝宝学不到知识。

 

    3、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3岁后可以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没必要让孩子太早接受系统教育。

 

    4、感觉早教班的水平不行,老师不够专业。(曾去试听课的感受)

 

    5、早教班聚集很多宝宝,害怕传染疾病。(这个是我最担心的,不过现在很多早教班在宝宝进入亲子园之前都要进行简单的体温测试和问询宝宝的身体情况。)

 

    6、上早教班感觉有点浪费时间。主要原因我们家和市里的距离太远,行车单趟就要40分钟,还是不堵车的情况下。

 

    7、另外语新的年龄比较小,如果去上课最少要出动两位家长陪同,一位开车一位负责抱着孩子,这样感觉有点浪费人力。

 

学员育儿宝典:如何正确看待早教课

 

选择上早教班的理由:

 

    1、早教班的教育方式比较全面,涉及比较广,如精细动作、大动作。益智游戏、亲子游戏、音乐欣赏,根据宝宝不同年龄编制不同上课内容。

 

    2、上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提前适应集体生活,早教班就像一个过渡,为适应以后上幼儿园打下好基础。

 

    3、宝宝上早教班可以学习如何与伙伴相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长辈陪伴,应该让孩子多和同龄小朋友接触。

 

    其实这一条是我决定让语新上早教班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周围没有小朋友,语新每天面对的总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缺少同龄玩伴,上早教课可以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更多同龄人交往,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内容,也可以让宝宝学习到如何建立良好的人及关系的行为方法。

 

    这样看来,不去上早教班的理由多于上早教班,但我还是不甘心给语新报名参加了早教课。

 

    语新妈妈提醒各位朋友:如果您真要让孩子上早教课,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先天素质和兴趣,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些和宝宝兴趣对口的早教班。目前国内的早教机构很多,虽然都是在做早教工作,但很多内容都是不同的。

    说实话,语新在上了早教班后进步很大,作为“陪读”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孩子好像还没有反映过来就结束了,这时就需要“陪读”回家后进行温故。

 

    早教的内容其实很广泛,即使宝宝上了早教班父母也不能放松在家对宝宝的教育,在早教课堂学到的知识,父母在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因材施教,敏感的扑捉宝宝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倾向。

 

    不论怎样,都不要强迫孩子去做她不喜欢、没有兴趣的事情。前几天和早教专家张老师聊天时,他告诉我现在孩子想做什么就让她做什么,把缺点看成优点。

 

    说到最后,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阵营,爸爸妈妈才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老师,早教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家庭教育的有意补充。父母要把早教班的内容结合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引导和帮助宝宝致力与自我活动,以此获得实际的知识和经验,让早教融于生活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