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探讨-玩具④:儿童成长阶段与相应的玩具-1~2岁

(2009-06-15 08:07:13)
标签:

健身

认识能力

成长阶段

肌肉

球类

育儿

分类: 专家讲座★专题讨论

          第二章  1-2岁儿童的玩具

http://blog.sina.com.cn/tweetydong


  一、玩具设计要点
    针对l-2岁儿童的特点,设计玩具时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活动性,促进儿童手眼协调、肌肉发育;具有创造性,鼓励儿童自主活动、自我表达;具有教育性,鼓励儿童独立思考、促进智力发育。〗
  二、玩具举例
    (一)发展动作的玩具
1.推拉玩具
    (1)推车
作用:独立行走是1-2岁儿童发展得很好的动作,小手推车可以帮助他走稳,逐渐离开扶持物独立行走。可以发展手臂和腿脚的协调动作。扩大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感知觉、记忆的发展。满足了儿童可以到他想去的地方,引起他愉快的情绪,开阔眼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上街、运送物品等。
(2)拉车
作用:使学会行走的儿童学会熟练、灵活自如的前走后退。发展手脚动作协调。

2.球类
    (1)皮球、塑料球等
    作用:球类玩具能促进这个年龄儿童发展多种动作,如行走、跑、滚动、扔、投掷、弯腰,下蹲等。使儿童全身上下肢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动作逐渐灵敏、准确。
在球类玩具的活动中,可以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观察等能力。
可以和同伴一起玩,培养友好的人际关系。
    (2)充气塑料球
    作用:球体大而轻,便于踢、拍、促进儿童玩的积极性。联系行走、踢、拍等动作。
    (3)小型塑料球、皮球、乒乓球
    作用:发展大小肌肉群的动作,使动作灵敏、准确。培养注意力集中、动作协调。

3.攀登玩具
    小攀登架、小台阶、小滑梯
    作用:一岁半的儿童即可以练习攀登动作,能发展手及手臂的握力,练习引体向上,使手脚及全身动作协调、灵活。
    一岁左右的儿童练习爬上爬下,一岁半左右的儿童可以练习站立上下台阶,发展全身大肌肉、骨骼动作。在实际生活中活动,可以培养儿童自己学会上下楼梯、台阶的独立能力。培养勇敢精神,学习遵守先后次序、注意力集中等。

4.投掷玩具
   小沙包、塑料球、小保龄球等
    作用:发展大肌肉动作,培养注意力和初步的空间知觉,发展行走、跑、弯腰、捡拾等多种动作。

5.套叠玩具
   套环、套塔、套碗等
    作用:发展小肌肉动作,锻炼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培养注意力和现察力,发展认识能力,逐渐认识颜色、大小、形状。

6.敲打玩具
    练习敲打动作及动作的准确性,发展注意力、眼手协调。

7.穿绳玩具
    木珠、塑料珠
    作用:发展小肌肉动作,练习手的精细动作和准确性,手眼协调。培养注意力、观察力、耐心。对颜色、形状获得初步印象。

8.积木、积塑
    作用:发展小肌肉动作,发展思维想象能力。认识积木形状、颜色和搭成的简单形象。

(二)娱乐玩具

1.机动、惯性、电动、声光控制的玩具
    这类玩具通过机械、声、光、电等物理作用产生动力,这些玩具动作生动、色彩鲜艳、品种多样,深受儿童的喜爱。
    作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获得无限的乐趣,拍手欢笑,或追逐玩具练习走跑行动。认识各种玩具的名称和形象,发展语言.发展注意和观察的能力。

2.音乐玩具
    敲打玩具和乐器玩具:小锣、小鼓、小钢琴、电子琴等。
    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儿童听觉和节奏感,使儿童受到音乐美的熏陶,产生愉快情绪,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3.玩水、玩沙玩具
作用:接近大自然,使儿童获得极大的乐趣,按儿童自己的意愿随意玩耍,发展直觉行动、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三)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的玩具

1.娃娃、动物形象玩具
发展认识能力,让儿童认识娃娃身体的各部位、五官及衣服、用具等名称。学习常见各种动物名称、叫声及主要特征。发展语言、增加词汇,发展直觉行动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的能力。

2.交通玩具、小家具和小日用品玩具
让儿童知道一些交通工具、家具、日用品的、用途,发展认识能力,增加词汇,发展语言;通过游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3.画片、图片、画册通过对画片反复或较长时间的观察,使儿童获得较深刻的印象;认识一些事物及连贯性的印象,发展认识能力,获得简单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