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艺术之七:早教究竟“教”什么?
无数的家长都在问我同样的问题:到底教孩子什么呀?
我的回答往往是:什么都可以“教”,除了身体受到发育的影响,肢体等体力活动受到限制外,其他方面几乎不受限制。
这样的回答往往令家长们更是难以接受:那么小的孩子,教他能听懂吗?能够明白吗?能够记住吗?
我又回答道:如果孩子明白的话,还需要您教吗?
这时的家长常常是无言以对。
我们想一想:孩子就是对“妈妈”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和概念,也是在出生后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才逐渐领悟的。谁家的宝宝一出生就知道“妈妈”是干什么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物”?我想大家对于这个问题都能够明白。
宝宝出生之后,妈妈们每天给宝宝喂奶、清洁、护理、游戏、睡觉等等,就是这样的亲密接触还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才逐渐体会出“妈妈”这个词和这个人的含义。当孩子明白之后,别人喊妈妈,或者出现妈妈的音、像,才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才意识到妈妈对自己的重要性。
按此推理,其他方面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外国老师和专家到中国的学校来考察、听课。老师的示范课按照中国的标准:上的非常好!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当堂理解并完全回答正确。之后中国同行征询老外的意见,问老外觉得中国老师上课怎么样。老外很纳闷:既然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呀?这不是浪费孩子的时间吗?中国的同行哑口无言。
我个人认为:正因为孩子不懂,才需要我们不断的熏陶。就像孩子学话一样:我们在孩子面前每天不停的、漫无边际的唠唠叨叨,一般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孩子才开口学话。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听不懂就不和孩子交流、说话。那还能够等到孩子说话吗?印度的“狼孩”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所以我觉得关键不是孩子是否能够听明白,而是我们的方法是否得当,能否被孩子乐于接受,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里有一个重大误区:很多人以为早教就是教知识!非也!
早教除了教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康身体和心理的养育;各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好性格、好习惯的培养等等!
衷心祝愿每个宝宝都健康发展,博学多才!
早教艺术系列谈:
如何把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尺度?
家庭的和睦是家庭教育的保证
早教的成功在于细节的把握
施教者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
教育艺术之二: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
教育艺术①: 前提条件不同,意思和效果就有差异
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