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艺术之六:如何把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尺度?
张帮宏
很多家长都在为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而感到很茫然,甚至是头痛,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特别是某些带有相互矛盾的想法,更是难以定夺。
严格--宽容;表扬--批评;哄让--打骂;规矩--随意……等等。单从词性来看,这些词语都是一组反义词;从字义上来看,所表达的行为或者态度是相左的。这些本身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经常面临的,如果让我们去选择,很多时候还是令年轻的父母们感到很棘手,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或者偏重于哪一个。
虽然很多专家和著作中都对这类的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讲解,但还是有很多父母感到难以抉择,也就是所谓的“度”的问题。
例如,当我们觉得孩子的某些言行不正确的时候,我们究竟怎么样去做?是淡化处理?还是立即制止?特别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很气愤,大都采取强制的行为去让孩子就范。但是事后也考虑到这样做是否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孩子不知从哪里学来说“脏话”,是管还是不管?不管吧,孩子在外面说了,那是丢人的事;管吧,有时您越管,孩子说的越来劲;孩子有时不爱吃饭,或者吃饭的时候,以玩为主,一顿饭可能要消耗一两个小时,管吧,孩子不听;不管吧,实在是累人、愁人。
上述两难的选择令很多教育者无所适从,甚至是很茫然!那么任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呢?
本人觉得这个“度”的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的清楚。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家庭环境和其所面临的人员不同,教育的过程不同,各有差异,难以统一要求。
有的孩子可能是偶尔的“犯戒”;有的孩子是无意之言行;有的可能是经常性的“违规”;有的孩子一直都很“听话”;而有的孩子可能是总是不顺从。所以对此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可能是行不通的。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方法:如果孩子的某一言行,特别是偶尔“犯规”,或者是无意之言行,在其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最好采取的态度是不去过多在意,注意引导即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主张的“淡化处理”;如果是经常性的“违规”,那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帮助孩子改变做法,不能等到养成习惯再去纠正,那时可能有点“晚”了。
这样说可能有的家长又犯难了:怎么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养成习惯了呢?这个“度”又怎么去衡量?
是的,是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孩子的言行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带有强烈的“恶意性”,一般只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者是觉得好玩有趣,或者是不被理解一时情绪的发泄,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如果我们能够细心观察到他们的这些心理活动,知晓他们的用意,能够很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不需要采取这些言行也能够解决问题时,那时孩子就会主动放弃那些不被赞许的言行了。如果我们能够做得“超前”一些,让问题解决在“萌芽”之前,一般就不会发生令我们担忧的言行了。这在很多早教成功的案例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
为人之父母,就是要付出辛苦。但是我们强调的是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的基本处理原则是“疏通”,而不是单纯的“围堵”。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因为一时的“围堵”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疏通”的长久之效,使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无从下手或者是束手无策。“围堵”是一时之效,只是暂时被您的气势和强权压下去了,但是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实际上还存在于孩子的心中,早晚还是有可能再爆发的。只有“疏通”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而持久的做法。
希望大家能够细心体味我们的上述观点!欢迎更多的家长来探讨这个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