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留美博士
龙起至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周峰13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岁赴美
国攻读博士学位。人们总以为他不定怎么下工夫苦读呢。其实,他是边玩儿边读,快乐得很。他这个留美博士生,很大程度上是“玩”出来的。
许多人只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不清楚玩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敏锐度最高,对知识特别容易接受。不过,让孩子玩并不等于对他放任自流,其中一定得有大人们寓教于乐的参与和引导。
周峰读小学时,老师来向家长告状,说这孩子上课不听讲。其实这是因为这孩子都会了,经商量让他跳级试一试。果然,他的积极性很高。就这样一跳再跳,两年下来就跳出了小学,直升初中二年级。
平时家长鼓励他在玩中多观察,逢杀鸡剖鱼,他就蹲在边上看。闲着没事,他就用酒精醉蚂蚁,在泥墙上掏蜜蜂;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拆卸收音机……有一次打家具,周蜂爬进大衣橱,关好橱门,里面一片漆黑,只有橱门上的一个小孔透着亮光。他从小孔向外一看,发现外面所有的人都是头足倒立,顿时高兴得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拉了许多小朋友来看。大人告诉他这是“小孔成像”的道理,周峰好奇极了,对物理发生了兴趣。结果上中学后,他的物理学得特别出色。
有一次,他妈妈给周峰做了个小实验:在清水中加点高锰酸钾,水立即变成紫红色;再加一片维生素C,紫红色又马上变成无色。孩子感到奇妙极了,他也因此对化学入了迷。
后来的事实说明,在儿童时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的兴趣,往往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周峰从两岁起就天天缠住大人讲故事。后来讲故事已不能满足周峰的求知欲了,就自己读了100多种科普读物,书中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使周峰感到异常的兴奋和满足。
有些家长不让孩子读课外书,以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功课。其实,这大错特错了。你想,单读课本能引起他多大兴趣?孩子没兴趣,“牛不饮水强按头”,他能学好吗?反过来,如果设法使他对知识发生兴趣,你还愁他学不好课本上的那点东西吗?
周峰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的小学时代只有2年,中学也不过4年,是短暂的,与其说那时我懂得努力学习,倒不如说兴趣和好奇心是我知识的萌芽,是好奇心和专心帮助我抓住了那似水年华。”我想,这段话最能说明玩儿对学习的作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