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冯氏早教冯德全0岁方案自理情商培养好习惯 |
分类: 情商培养★优秀性格★习惯养育 |
优秀儿童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行为显现应当是:会生活,有爱心,爱玩、爱学、爱思考。而优秀的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和监护人,更重要的应担当起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学习和思考的"导学",而这一切都要在快乐的亲情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
为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起居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交往能力,文明礼貌,生活情趣,关爱他人,关爱环境,接受磨炼,克服困难;也要从小培养他们喜爱认物,喜爱观察,喜爱阅读,喜爱提问,培养广泛兴趣,喜爱动手操作等方面玩和学的能力。家长决不只是孩子生活的料理人,也不是孩子学习知识的灌输者;好家长要当孩子生活游戏的"导玩",做孩子玩学思考的"导学"。那么家长怎样扮演好"导玩"、"导学"这一角色呢?
一、怎样让孩子学会吃饭?
让孩子学会吃饭,不仅是宝宝健康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发展孩子手的小肌肉动作能力,培养他独立生活和责任感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自信心第一课。许多孩子从小不好好吃饭,每餐靠大人喂,或者边玩边吃,跑来跑去大人追着喂,有的家庭为此伤透脑筋。怎么哄骗、威逼、利诱、打骂的手段都用上了,孩子还是不好好吃饭,或者挑食、厌食。还有的孩子由保姆抚养,保姆怕担误工作和休息,每餐必喂,孩子到5岁仍不会吃饭。孩子很快养成依赖心理后,什么都消极,被动、懒散、做事慢慢吞吞。这种消极性格不久将迁移到孩子的其他发展上而造成终生遗憾。试问:当一个孩子的潜意识里认为连自已吃饭都是他人的事,是父母长辈的责任,是别人央求他吃,那么他长大起来还对什么事情能主动进取、承担起责任来呢!
所以要高度重视孩子吃饭问题,要从小培养、鼓励孩子吃好每餐饭食,这也是给孩子一生的"饭碗":
1、宝宝吃母奶时要让他自己寻找妈妈的乳头,母亲不要太主动把乳头塞进宝宝的嘴里。
2、当宝宝能吃奶粉时,就要亲切地鼓励他双手捧奶瓶吮吸,逐渐离开大人的扶持;喝开水、吃饼干也同样让宝宝自己拿着往嘴里送。
3、宝宝1岁左右,成年人围着桌子吃饭,用一张高椅子也让宝宝坐到桌边上,让他高兴地看大家吃饭。开始大人一边自己吃,一边喂宝宝,同时逗起他自己吃饭的要求。当宝宝抓勺子有自己吃饭的意识萌芽时,就鼓励他自己吃,大人给他帮助和表扬。注意不能让宝宝一人坐在小凳子上用茶几充桌吃饭,这样既不平等、文明,也失去了亲情融和的生动课堂。
4、一家人准备吃饭时,给宝宝洗手,抱他坐上高椅子,此时要营造吃饭的欢快气氛。可亲切地背吃饭儿歌,慢慢地宝宝参与了一起背:
5、当宝宝二岁前后完全应当独立吃饭了,并鼓励他使用筷子,指点他拿筷子的方法;孩子撒饭菜不要责备,鼓励孩子用手指捡进碗里,这都是动作和责任心的训练,也可背诵"锄禾日当午"的古训,要知道¨教育无小事¨!
6、饭前要洗手,饭桌上不准带任何玩具。吃饭时大人们都要说这也好吃,那也好吃,做出吃得很香的样子,并引导孩子吃各种食品(除了他的年龄段不适合吃的以外),低盐、低糖、不偏食的良好习惯从此时开始培养。
7、在宝宝认真、快乐吃饭的基础上逐渐鼓励宝宝吃得快,完全不撒饭菜,孩子的进步都要公布在家庭表扬栏上。
8、注意不让孩子在饭前吃零食,保持他旺盛的食欲。给孩子盛饭要估计他刚好能吃饱吃好的份量,不让他吃不完养成剩饭菜的坏习惯;同时也利于他吃完饭后好好表扬和夸奖。
9、随着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饭桌上逐渐增多轻松愉快的话题,以保持吃饭心情的愉悦,增加食欲和消化能力,同时也不知不觉丰富孩子的知识。
吃饭的话题很广泛,可以多谈点吃的知识、营养保健常识。例如这是什么菜,那叫什么鱼,味精为什么鲜,盐是哪里来的,肉有什么营养,为什么要多吃青菜,什幺叫海鲜,海鲜为什么富有营养,花生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地里,莲藕为什么说藕断丝连……;大人之间也可谈自己有意义的话题,可以谈其他的见闻和趣事,孩子能倾听不少半懂不懂的知识,3岁以后还能插话提问,并且更形成一家人关系的亲蜜和谐,民主平等。例如某日吃饭,2岁半的孩子看到了桌上一盘煮熟的蚕豆,她用手指指嫩生生地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可以说家庭中每一餐饭都是一堂生动愉快的课,让孩子快乐地吃,参加一些谈话和提问,这都是生动的早期教育;一年365天,每天一起吃3餐饭,一年就上了1000多次生动活泼而自然的"课",仅此一项就可能比幼儿园上的课更多、更有趣、更快乐、学到更多知识!
早期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10、但是,现实中许多孩子己经养成了吃饭的坏习惯,大多家长虽然着急,但只是考虑对孩子健康不利,没有想到孩子消极、被动、懒散、拖拉、无责任感、无甜蜜的亲情交流,(有的家长还在饭桌上批评教训,闹得情绪对立,消化不良)。一个孩子每年还失去1000多次亲情课,10年就流失10000多次亲情课,这笔账他们从来不算。要知道在社交场合清朋友共进一次晚餐,往往还增进一次感情,可能促进重大的互助。然而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在一套住宅里住10多年,在一个锅里吃饭10多年,最后还形成严重的代沟,失去了共同的语言,这是不是人间的教育悲剧,这个悲剧的病根在哪里?希望世人深思!
三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为什么当前城市婴幼儿吃饭成了普遍的难题?有的一餐饭要吃两个小时,父母要不断地催呀、劝呀、逼呀;有的边跑边吃,边玩边吃,父母在后面追着喂;有的孩子吃饭前讲条件;也有的挑食、偏食等等,无所不有。这都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所至,不仅严重危害孩子健康,对养成快乐、认真的性格影响也非常之大。那么怎样培养吃饭的好习惯呢?
1.饭前不许吃任何零食,以免影响食欲和形成消化功能紊乱;水果可在饭后隔一段时间再吃。
2.1岁以后的孩子应当上桌子与成人一起吃饭,要固定他自己的座位。饭前要他放好玩具,不准放在饭桌上,然后洗手上桌(3岁以后的孩子要教他摆好大家用的凳子、筷子等)。
3.成人常用愉快的情绪,故意表现旺盛的食欲,(说些真好吃之类的话),带动孩子吃。适当表扬孩子吃得好,一般不劝、不催、不逼,半小时左右就结束,下一餐才允许再吃。
4.给孩子盛饭要估计好他的食量,盛得不多不少,使他按时吃完、吃饱,感到愉快、满足,表示自己很能干。
5.吃饭时一家人可小声谈些轻松的话题、有趣的知识,孩子大一点也会参与其中谈话。但成人不许说最爱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之类的话,因为说这些话实际上是教育孩子偏食、挑食。发现孩子应当吃而不爱吃的食品,成人越要说它好吃。
不要以为教孩子吃饭是小事,每日3餐,一年365天,10年就上了上万节“课”,也能培养孩子快乐、认真、专心的性格,并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丰富知识,还形成了一家人的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好事怎能不重视?
四是养成恰到好处地看电视和按时睡眠的
这里我从网上下载了一篇关于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吃饭问题的教育小贴士,供广大父母阅读、思考和深省!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午饭。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他们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必须替孩子做决定。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于是,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欢迎浏览学会生活系列文章:
学会生活之--- 怎样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和节俭?
学会生活之--- 怎样让孩子喜爱体育,锻练身体?
学会生活之--- 怎样让孩子学会穿戴衣服,收拾房间?
学会生活之--- 怎么让孩子学会吃饭?
学会生活之--- 怎样让孩子上婴幼园不哭?
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