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期教育早教革命冯氏早教冯德全0岁方案 |
记者:冯教授, “0岁方案”的理论确实为家长指明了早期教育的方向,但许多父母就是掌握不了教育方法。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数落没完,打打骂骂,强迫学习,定期上课,严厉督促,最后没有效果了就只好放弃教育。您看这些问题怎么办?
冯:好,我们现在来讨论“0岁方案”的早期教育方法论,关于方法的科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你说有人“放弃教育”,这是不存在的,因为“放弃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使孩子懒散、消极;大人“教得”没有信心孩子就“学得”更没有信心了。前面说过任何家庭的早期教育(也就是早期影响)都是客观存在,不管你承不承认、赞不赞成,但教育子女是任何父母都逃不脱、躲不掉的。你不是有意识地教,就是无意识地教,不是自觉地教,就是不自觉地教;不是好的教育,就是坏的教育;不是全面培养,充分发展,就是片面教育,埋没潜能;不是科学地遵循婴幼儿身心特点的早教,就是不科学的违背婴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不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早期教育是人类参与最广泛、参加人数最多,教育历史最长,投资最省又是教育意义和作用最重大的教育。可是这也是人类研究得最不透彻的教育,“0岁方案”也只是开始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我们的早教方法可以归纳成: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濡染,榜样诱导;对牛弹琴,只管耕耘;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积极暗示,注重鼓励;要教育爱,不可溺爱;讲究爱态,控制情绪;培养习惯,形成定势。
总之,好的早期教育在形式上是不露痕迹的,对孩子来说是不知不觉受教育,这样的方法论,父母和幼师们一定要领会透,只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记者:冯教授:早期教育的方法论体系还真有这么一大套吗?
冯:是有一大套。下面,我想讲具体一点,用些实例来说明:
1.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生活就是一个最生动最丰富的课堂,孩子处处把生活当快乐的游戏。你想想看那么复杂的一口方言都是在生活中教会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教不会?做人就要生活,生活就是课堂,跟孩子一起吃—餐饭就是一堂轻松愉快的课。如谈谈味精是用什么做的,讲讲蔬菜为什么有营养,吃东西为什么要细嚼慢咽,肥胖为什么不好,怎样预防肥胖,饮食为什么是一种文化等等,一年365天,每天与孩子吃3餐,一年即上了1000多节“课”。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最长,处处发挥着教育的作用。
我再举一个游戏中学的例子。一位爸爸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一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路上父子俩边说边玩,捉蝴蝶、捉蜻蜓、捉鸽子,都没有捉住。于是发生了以下对话:
父:你知道什么是鸟吗?
子:鸽子、麻雀、燕子、动物园的孔雀都是鸟。
父:是的,这些都是鸟,我国有几千种,你说不完。我问你什么样的动物是鸟类动物?
孩子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会飞的动物是鸟。”
父:你很会想。鸽子是鸟,那么蜻蜓、蝴蝶也是鸟吗?
孩子想一想感到不对头,蜻蜓、蝴蝶不像鸟的样子,于是又说:鸟会飞、会叫,蜻蜓、蝴蝶只会飞不会叫,不是鸟。
父:你很会想,但是又错了。公鸡母鸡会叫不会飞是不是鸟?蝙蝠又会飞又会叫是不是鸟?
最后爸爸告诉孩子鸟类的两大特点是身上有羽毛,雌鸟会生蛋,鸟类是卵生动物。
孩子很高兴,想一想又问:那么鸡是鸟,鸽是鸟,而蜻蜓、蝴蝶是什么呢?蝙蝠没有羽毛它是什么呢……于是他们又去找蝴蝶,找昆虫的幼虫——毛毛虫……。
父子讨论得很热烈,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使孩子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孩子正是在获得鸟类、羽毛、卵生、昆虫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着分类、推理、比较、抽象、表象等思维和想象品质的,同时也发展了注意、观察、记忆等能力,培养了求知兴趣,养成了思索、研究的性格;反过来孩子在提高智力后就能“无师自通”地获得更多知识,很快会知道昆虫由卵变幼虫变蛹再变成虫,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实例都说明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成人是有意识地在教,可孩子并不认为是学习,而认为是有趣、好玩的游戏,却在无意识中快乐地接受了教育,培养起了浓厚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