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氏早教理论冯德全0岁方案育儿 |
记者:那么,怎样从现实社会中理解教育最佳期的重要性呢?
冯:观察现实社会能说明教育最佳期的事例实在太多了。
例如,孩童时代常听音乐,就能变成音乐迷。他的耳朵就特别灵敏,听音阶极准,节奏感极强,甚至能分辩出一个交响乐队演奏时不同乐器的音色。而如果一个人的整个童年在音乐沙漠中度过,那就糟了,他听不准音阶,一唱歌就跑调;没有节奏感,一跳舞就踩对方的脚。这就是错过了教育最佳期的“音盲”,很难弥补。
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是最佳期学语言,那就太神奇了。孩子生下来,一两年的时间能不知不觉学会任何一种方言,把母语学得惟妙惟肖,没有一个健康孩子学不准本地话的,而错过了最佳期的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真是望尘莫及,自愧不如。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我是在大脑定型以后的15岁,从浙江老家去到武汉定居的,50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说不准武汉话。我的武汉话,武汉人听了有时会发笑,而我的普通话,仍然深深地带着50年前烙下的浙江口音。
我们还应该高度警惕,人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最佳期是不可逆转的,也就不能弥补了。
记者:看来,最佳期教育确实重要,但人们为什么总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上小学以后的事,社会也只重视大中小学的教育,这一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冯:这确实有深刻的认识原因和社会原因。
第一,人们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追求的是长期效应。0—6岁所受到的教育,其效应是潜在的,它将在以后的人生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眼前没有多少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人们对缓慢变化的事物,感觉总是迟钝的,对最佳期的教育往往视而不见。
第二,社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人们认为大中学生离社会就业不远,是出人才的捷径,最愿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小学则是其次,至于婴幼儿还只是“学龄前”的孩子,既不是学习的年龄,又远离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因而,早教的地位不但不如大中学生,甚至不如成人教育和老年大学。这是社会和家庭的短视心理。
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婴幼儿最佳期的教育是投资小,收效最丰的事业,早教是人生和人才的奠基,幸福的人生和高素质人才怎么也离不开它,正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所说:“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
从我45年的教育生涯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确如此,最佳期接受的教育,终身受益。我常说,孩子的时间是黄金,成年人浪费一天是两个半天而已,而孩子无聊地度过一天则会影响他今后发展的一个阶段。
最佳期受高雅音乐熏陶的孩子,一生都爱美好的音乐;最佳期爱涂鸦画画的孩子,长大了就爱美、爱艺术;最佳期爱提问的孩子,长大了善于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最佳期发展了视觉语言,会识字阅读,那就终身以书为伴,善于自学钻研……总之,孩子最佳期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能造就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
这里我要为所有父母们念一段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的名言,他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教育的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在30年后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教育的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