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氏早教理论冯德全0岁方案育儿 |
记者:我们所有人的童年,本来都可以发展得更好是吗?
冯:是的!这是肯定的。童年是人的一生生根催芽的时期,根深才能叶茂花红,“根”是“本”,才叫“根本”。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分悲哀,更不要埋怨父母,相反应当十二分地感激和怀念他们。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给了我们大量的自发早期教育,我们才长大成人,发展为今天的水平。
你想,我们来到人间,父母就要抱我们,对我们说话,逗我们笑,教我们走路。我们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时刻能听到人类的语言,天天看见人类的行为。这些不自觉的早期教育,还是让我们社会化了,成为了一个社会人。但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剥夺了,那就要发生悲剧了,我们今天也不可坐在这里讨论和思考问题了。
记者:爸爸、妈妈爱我们的这些行为,逗逗、玩玩也算是早期教育吗?
冯:是的,而且是非常好的早期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给受教育者信息、影响,使他们获得经验,建立或改变行为的过程,这种教育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加以科学化就足以为创造美好人生和塑造优秀人才奠定基石。教育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就是上课、听讲、做作业、考试那一套,那只是某一种教育形式而已,而且这种形式并不都适合婴幼儿。早期教育主要是环境影响,生活教育,游戏活动和爱心,这种教育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家长都逃不脱、躲不掉。你不是对孩子有意识的、自觉的早期教育,就是无意识的、自发的早期教育;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是不科学的、错误的早期教育;不是把孩子教好,就是把孩子教坏;不是给孩子“人的教育”,就是给孩子“野兽的教育”……
记者:您说得真奇怪,难道世界上还有给孩子兽性的早期教育吗?
冯:有的,那是人类中个别的现象,至今已发现30多例由野兽抚养长大的婴儿,他们的人性潜能几乎全部被埋没了,这是早期教育最大的悲剧。如上个世纪20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女“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就是一个例证。当她们回到人间时,科学家对她们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其结果人的潜能几乎都开发不出来了。她们不肯穿衣,没有人的羞耻感;不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要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不肯睡床,也不愿意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下睡觉,也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大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而且不会笑。她们之所以人性被埋没,是因为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早期教育所致,相反而适应了狼的生活,她的人性潜能也就自然泯灭了,再也无法补偿。
所以早期教育完全能塑造一个人,或者比较充分地开发人的潜能,或者部分地开发人的潜能,或者全部地埋没人的潜能。科学技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再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留下他们的潜能未能被充分开发的遗憾,要抢在最佳期科学地开发。
记者:人的潜能如此之大,我想这是人类进化亿万年遗传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但要充分开发它还不容易。冯教授,您觉得充分开发人类巨大潜能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冯:你这个问题说得很好,我也常常想,人们为什么不去充分开发人脑这比南极大陆更丰富的资源呢?我认为一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滞后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二是陈旧腐朽的观念束缚着教育的创造。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半个世纪前,社会流传着孩子生下来紧紧打包的陋习,包得象一支蜡烛,我们浙江人叫做“蜡烛包”。现在“蜡烛包”早已废除,因为它束缚了小儿神经肌肉的发育,影响血液循环,还剥夺了孩子用四肢探索、接触事物的机会。但社会上许多育儿的传统偏见,却好比是一个“精神蜡烛包”,束缚着孩子“第二生命”的发育,我们也要把孩子从“包”里解放出来才是,这些“精神蜡烛包”是:
“课堂偏见”:人们老以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做作业那一套,那只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某种形式而己。婴幼儿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环境熏陶、游戏活动、亲情对话和生活中学习以及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有这方面的良好早教,足以培养出一个“天才”来。所以早教要在建设环境课程、游戏课程、学科活动和家教课程上下功夫,千方不要什么都搬进课堂去讲。连认识老母鸡也去“上课”,难道世上的知识都要课堂上走一遍才算学习吗?
“理解偏见”:中小学生和成年人认识事物总爱理解记忆,经过反复解释,要求一次理解深透。于是婴幼儿教育也要什么都理解,反对机械记忆,认为那是死记硬背,这就严重违背了规律。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先记忆后理解是婴幼儿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孩子的一切认识都是从获得印象开始的。他们从没有语言(当然不会理解)到获得语言,全靠机械记忆和情境领悟,几个月的婴儿记住妈妈的时候,连妈妈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教孩子认识妈妈。
孩子小,学说话的效率是最高的,人们总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呢,有意表达也说,鹦鹉学舌也说,从来不要求“彻底理解”,这样经过一两年他却学得那样好。教孩子说话,没有一个家庭是教一句、理解一句、巩固一句教出来的。把人当作教育装配流水线上安装零件那样“教育”,就是中小学教育也是错误的,何况婴幼儿呢?正确的早教就应当从“对牛弹琴”,激发兴趣,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开始。这是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方法。
还有“难易偏见”。我们成人往往用自己的难易观强加给孩子,所谓“难”的,千万不能教给孩子。其实,婴幼儿的眼里完全不知道“难”与“易”为何物,他们只知道“有趣”就喜欢,敏感的事物就接收,“厌烦”了就一概拒绝,也从来没有困难感、义务感、责任感和作出意志努力。所以,只要孩子爱看、爱听、爱做不论是什么都能教,他们先学走路就先会走,先学游泳就先会游,压根儿没有想过游泳比走路难;他们又是先学外语先会说,先学汉语先会讲,从妈妈肚里那个黑暗的世界来到人间,也压根儿不知道哪种话是外语,哪种语言是国语。
另外,还有一种偏见,即“早慧早夭偏见”。社会流传着“太聪明的孩子会影响健康”的说法,例如婆婆警告媳妇说:“你不要教我小孙子了,聪明过头了要短命的!”人们还总认为学习是“苦”事,休息才是轻松快乐的。所以,一概反对孩子学习,不能苦了孩子。其实有兴趣的玩中学是快乐的活动。
孩子的学习就是有兴趣的玩,任何孩子都不能强迫学习,没有一个是强迫学习而聪明起来成为早慧儿的。学得有趣、玩得有益才能吸引他,使他快乐、充实,使他有事可做。这样兴致勃勃的学和玩,怎么会影响健康呢?所以,聪明的孩子更健康。
总之,人类只有真正重新认识婴幼儿,才能精心养育“第二生命”,使之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的潜能,把它充分地释放出来。人的潜能比南极大陆的丰富宝藏要深厚得多,要珍贵得多,也容易开发得多,每个家庭、父母、幼师、保育员都是探宝者、掏金者,关键是都要重新认识婴幼儿,抢在“最佳期”精心养育天才的“第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