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班族可以跟Google学到什么?/王文华

(2016-10-25 16:09:18)
标签:

谷歌

明信片

情感

文化

杂谈

收到朋友从布达佩斯寄来的明信片。
我想起Google。
Google最近发表两款智能手机,「再度」进入硬件市场。
强调「再度」,是因为Google之前出过一系列Nexus手机,也曾买下Motorola的手机部门,但都黯然收场。在手机上大家对Google的印象,还是在作業系统(Android),和服务(Google Play)。
Google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使用者数据」。
过去,使用者进行搜寻,Google就可以收集到数据。
但新科技兴起,找资料不一定要靠Google Search,也可用Siri、Amazon Echo等语音助手,或手机上各式其他APP。Google对使用者的掌控,越来越小。
万一有一天手机制造商不再在手机上预先下载Google的APP,或自己开发竞争性的产品,Google会失去更多数据。
为了重拾掌控,Google必须再做手机。
这跟我们上班有什么关系?
关联就在「使用者数据」。
Google要掌控使用者数据,是因为它要推送「个人化」的广告。
一般上班族虽然不用卖广告,但推送「个人化」讯息,有助於改善沟通品质和人际关系。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从对一群大学生演讲,结束一位同学跟我要名片,自信地说:「我要积极拓展人脉!」
当晚我就收到这位同学的e-mail。我为他的效率按赞!
但打开一看,文字很格式,提到的演讲内容,并不是我讲的。我猜他是直接用之前发给別的讲者的信,发给了我。
大多数人不会这么粗心。但我们也都收过(或发过)「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之类的罐头短信。
Google会成功,因为他的广告「个人化」。给A的,跟给B的,不一样。
那我们给A和给B的资讯一不一样?
有些信息不必个人化,比如说集合地点。
有些必须。比如说拜年。我年前才被裁员,你祝我「一帆风顺、双喜临门」,感觉不太好。
通讯软体的群组,让我们更容易地做「一对多」的沟通(包括这篇贴文)。
但要建立深厚的关系,还是得靠「一对一」。
Google知道「一对一」的重要,所以砸大钱做手机。
我们不必那么大费周章,偶尔发发个人化的问候就好。
我没去过布达佩斯,但握着明信片,感觉很温暖。我猜这就是,一对一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