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便车与选择(2-1)
王文华
我消失了一阵子,因为去谈恋爱了!
啊!如果这是真的该有多好!
我消失了一阵子,因为去创业了。
六月,「趋势科技」(Trend Micro)创办人张明正和我在台湾开了一家公司,叫「若水国际」(www.flow.org.tw)。若水要在亚洲各国投资「社会企业」。所谓「社会企业」,是指用公司的型态、商业的方法、在市场的环境,做公益的事情。做得好,不但能帮助弱势族群,还可以赚钱。例如英国名厨奥利佛开了一系列高档餐厅(www.fifteen.net),专门雇用失学的贫困青少年,教他们一技之长,让他们自己将来能创业。这家社会企业不仅提供美食,还解决了青少年帮派问题,而餐厅赚的钱也可以确保这项公益能永续经营。
张明正写防毒软件,我写小说。做社会企业,跟我们过去的工作截然不同。过去,我们都在做「私事」。他在他的公司,我在我的书房,只要埋头苦干,把产品做好就好。创造产品的过程不靠大众,大众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没关系。
决定用社会企业的方式从事公益的那天,我们知道:单打独斗的日子结束了。因为公益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产业,不管我们有多少财力或能力,没有大众参与,最后还是零。
若水的梦想是创造一个「社会企业」产业。做法是投资和扶植一群能赚钱、又能做公益的公司。有了这些成功案例,更多的人和钱才愿意投入公益。
但就凭我们两人,能自创多少公司?成功案例若少,怎能形成风潮?所以我们除了自己创办,必须鼓励大众跟进。我们承诺在三年内拿出至少一亿台币投资社会企业。用一亿元,证明公益可以和生意相辅相成。
决定这个策略后,接下来就面临到最重要的事:找人。
找人加入若水,一起来大干一场。也找人去创业,做我们投资的对象。
在找人的过程,我学到了「搭便车」和「做选择」的差别。
张明正和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台湾国语,我卷舌发音。他学数学,我学文学。他在屏东长大、从小叛逆善变。我是台北小孩、一向循规蹈矩。他高中读了四年、大学落榜重考。我很会考试、一路第一志愿。若水前他创业三次,两次失败。我毕业后乖乖上班,待过三家外企。他20出头就结婚,我40岁还单身。他喜欢阿姆,我喜欢巴哈。他喜欢变魔术,我喜欢玩数独。
那么,我们俩的公司,会找什么样的人?我们投资的创业家,像我还是像他?
因为很少人听过社会企业,台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说要建立「社会企业」的产业,简直是头脑有问题。但我们就是没事找事,专挑难题来做。跟我们一起打拼的伙伴,当然也要能克服万难。
克服万难,IQ和EQ要高,死到临头还能大笑。
亚洲人才济济,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很多。接下来如何选择?
我们选「做选择」的人,而不是「搭便车」的人。也就是,如果王文华的履历表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会选它。(接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