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不仅仅是语言

(2021-01-13 09:54:51)
分类: 杂文

语言不仅仅是语言

或话剧腔,或翻译式,或鲁迅调,或社论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习惯。我的记忆是慷慨激昂的批判体,习惯是删繁就简的语录体,政治语言已然泛化日常语言,不说“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便张不开口。

有这种习惯的人,不在少数。小说名于时的王作家朔便是一位,但他能将神圣的正统文体变得滑稽幽默,过来人心领神会其意,自己曾经使用过的语言,原来如此可笑除却语录,一小撮”“纸老虎”“进军号”“攻坚战”“誓死捍卫“穷追猛打”万炮齐轰“遗臭万年”等等的词汇,也有其时代烙印。愤怒进入潜意识并得以自然而然应用,此类语言深处的隐喻,源自战争状态斗争哲学,移植和平时代,难免方枘圆凿,驴唇马嘴。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塑造的功能,语言的粗俗化,无疑会导致生命质量的降低排比句的大量使用,又加重了这般紧迫感、严重性,语言本身的清风徐来、从容不迫,则云释冰消,丧失殆尽。

尽管厌恶,那个时代的大量语汇,还是延续了下来。我之前为单位写作公文,发现离开“高举旗帜”“前进道路”“共同目标”“正确引导”之类的词汇,文章竟无以推进,就像离开日式词组,不成其为现代汉语。从村上到县里,从企业到机关,上台讲话使用一袭口气、一种语汇、一个论点、一套逻辑才对,虽无个性,也不至出乱子,心里宁帖。你不知领导表达什么,领导也不知你述求何在,但并不妨碍此起彼伏般的掌声。一个语言体系,三代人使用过,大概就会铭刻于民族记忆。而自己经过洗心革面、刮骨疗伤,对此已具备终身的免疫,摊纸蹙眉,握管潴墨,便早早断了心念。

幸亏八十年代读过几本书,才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将这种语境勉强扭转。蹈先儒之逸轨做不到,学着优雅地表达,见贤思齐而已。语言事关人的综合判断力,由后天的社会阶层与受教育环境养成,从小所言,便是母语,母语真就一辈子忘不了,情急之下,还会冒出几句活着干,死了算”“放好哨,站好岗”“解决个人问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之类的霉语暌违日久,似见亲人用以表述某领域的词汇青黄不接时自然会挪用母语救急于血液者,才会成为母语。

愤怒出诗人,如谭嗣同杨深秀的文人上法场,诵首五绝七绝,如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的侠士上法场,吼几嗓子戏文。欣喜也出诗人,孟郊登科举,秦观入洞房,皆出口成章,千古流传。整体语境高时,爱国无需借国骂表达,至少文天祥黄仲则的诗句可任意选读。

某地但有天灾人祸,网上一片加油”“不哭”“挺住”声,此类语言宣泄的成分多,论理的时候少,文明无缘,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现代性转型?汶川地震,“我们都是汶川人”,重庆水灾,“我们都是重庆人”,北京非典,“我们都是北京人”,网友说了,“户口呢”。

语言枯竭,必因文路枯窘;语言匮乏,必因思想贫乏。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还是一代人的生活。还原当时的场景,不可离开当时的语汇,当时的语汇有多么不堪,当时的生活就有多么无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