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草书碑

标签:
五峰山草书碑文化 |
分类: 痴论丹青 |
傅山先生的《五峰山草书碑》,婉转遒劲,团圆气贯,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浑然苍茫,不见端倪,气韵连贯,磅礴夺人。作品在书写时,缭绕错落形成反复重迭的圈状线条,连绵不断,犹如古树盘藤,龙腾虎跃,蛇行草伏,一笔而成,不但未感到繁缛,反觉得舒适轻快,自然流畅。其用笔圆劲连绵盘曲,提按有致又轻适,使转纵横,夭矫翻腾,有倨傲不可一世之概。此作堪称草书艺术的典范。
五峰山,距寿阳县城六十里,因其山势五峰环绕,状若莲花而得名。龙泉寺处于五峰山中心,建于唐宋年间,经历代重修,至明万历年间成现在的规模。因寺内有天然清泉而得名龙池寺,后改成龙泉寺。五峰山的著名却因傅山的在此出家为道。
明末,李自成起兵后,傅山痛心于山河破碎,常怀恢复大志,直到明亡以前傅山一直致力于挽救明王朝的危覆。清兵入关,傅山又开始了长期、秘密的反清活动。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八月,清兵入关后不久便挥师入晋。傅山很快由反对义军转变为反清。清军攻占太原后,傅山携母避乱寿阳盂县山中,为保持气节,免遭剃发耻辱并为从事反清活动的便利,傅山到五峰山龙泉寺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排辈份为真字辈,故取名真山。
这年冬天,傅山再次过五峰山龙泉寺拜见郭还阳,二人彻夜长谈。《雪中过五峰道师留夜谈》一诗记录了这次晤谈经过:“山灵若相召,适自长安来。红绿不到眼,寒山生玉苔。王倪经四问,鲍照失多才。静夜发微论,有身良可哀。”从诗中“王倪四问”、“鲍照多才”等用典中,看出傅山对当时社会形势骤变提出种种疑问,而郭还阳认为天不可回,人不可挽,劝他学习鲍照顺应时变,韬光养晦。
从此之后,傅山穿朱衣,自号朱衣道人、丹崖翁、松侨、侨黄老人等,无不寓有对朱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的沉痛。他还以行医作掩护,四处云游,进行秘密的反清活动。
“擘原罗鹜拙,腰复坠驴疼。不谓中书管,犹如雍父舂。水光财一画,花眼又双慵。断续团圞构,枒杈艾纳松。三杯忙上顿,一觉未疗邛。回顾奔驰兽,旋骇竹木龙。为怜痂有嗜,能苦菜为佣。若作神符镇,差消鬼市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