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绝《洛神赋》

(2007-03-15 07:42:33)
标签:

洛神赋

感甄赋

洛神赋图

洛神赋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

子虚上林赋图

分类: 痴论丹青
三绝《洛神赋》
   《红楼梦》里写贾宝玉平常极讨厌水仙庵,有一天为追念金钏,到庵中焚香,同时发表了一通议论,其中有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的的言论。
    正如今人依据小说《红楼梦》营造了多个大观园,水仙庵则是因曹植曹子建的一篇《洛神赋》而起了供奉。建安十年,曹操平冀州大败袁氏兄弟后,其子曹丕将袁熙之甄妃据为己有,但其弟曹植也爱上了甄氏,遂昼思夜想,废寝与食后曹丕称帝,立甄氏为后。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三岁丧父。甄初至曹家,倍受宠爱,生曹睿(明帝)及东乡公主。后为郭氏所谗,失宠。黄初二年六月,甄被丕谴使赐死,死时仅40岁。殡葬时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一次,植晋京入朝,丕将甄氏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他。曹植睹物思人,无限伤感,返回途中,托梦晤洛神安妃,以此写了一篇旷世美文《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赋文着笔于植返归封地途中,其一路劳顿,人惫马乏。此时,美丽的洛神自洛水中惝恍飘来,若即若离,自云:我本狂心吾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王尔。后二人互赠礼物,并同乘舟车,畅叙衷肠。好梦不长,最后还是离散了。文章一方面对美好记忆进行了追念,另一方面则流露君臣不遇的苦恼及对莫测前程的忧虑,相互交织,通篇充满压抑、惆怅和忧郁,这大概与曹植当时的生活处境有关。曹丕即位后,植便由一个贵族公子降为藩王,实则是囚徒的处境。托洛神,喻甄妃,才学八斗的曹植将所有情感幻化于笔端,乃千古绝唱矣!  后来,东晋画家顾恺之也为之所动,根据《洛神赋》文创绘了长卷《洛神赋图》。长卷为了忠实地描绘曹植与洛神邂逅的全过程,采用的是连环画式的绘制方法,分段描画,循序渐进。清风徐来的洛神,衣带飘举,美目流波,动态柔婉,丹青大师的精彩竭力冠于其一身。但画家在用艺术形象再现文学语言所描写的境界时,却又太文学化了。如为体现翩若惊鸿,宛若游丝皎如太阳之出朝霞,灼若芙渠之出绿波等意境,画家竟将惊鸿、游龙、出朝霞之红日、出绿波之荷花一一加以描绘,却不知文图之质实有区别,看来未免有些幼稚。但姜夔看过此画后仍以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其人物以春蚕吐丝描置之,婉约凄艳,恰如其分。张彦远对他的线条功夫感叹不已:“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息,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传神气也。”
    长卷虽以人物情节为主,但也为早期山水画展示了形貌。画面为突现人物,将树石等都画得很小。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且以浅笔勾勒,没有复杂的皴擦,设色基本平涂淡彩,装饰味很浓。
    今传《洛神赋图》共五本。四本设色,皆为宋人所摹;一本白描,传为元、明人士所摹。
    东晋王献之还写了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其原迹出于麻笺,入宋残佚。后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再得四行,计十三行,并刻之于玉石。故也称《玉版十三行》。
    此贴虚和简静,宽绰秀润。结构舒展纤巧,字中凡有长笔。每作劲挺自逸之势,顾盼多姿,极富节奏感。字体不拘大小,行距字距变化自然,气势浑然。元赵孟頫称赞此贴云:献之所出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画神逸,墨手飞动。赋、画、书《洛神赋》,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三绝

    李白歌诗、张旭草书、裴旻剑舞曾谓“唐代三绝”,已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只有裴旻剑舞知名度似乎不如前。《独异志》云:“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就通幽冥。’旻于是脱去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況。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

    元佑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2266字,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司马光人品、苏东坡撰文、宋哲宗书法,此乃“宋代三绝”。《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其树立于西南联大正式解散之时的 194654,是民国时期的“三绝碑”。

    明嘉靖十六年,仇英为昆山周凤来创作《子虚上林赋图》。此赋乃西汉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所作。仇英创作的这幅十五米的长卷,极其工细精丽之能事,山林楼阁间,军旗猎猎,兵士赳赳,甚是壮观。画毕,又请文征明将相如之赋小楷其上。此即“明代三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