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古画馆:鲁本斯粉丝的盛宴

标签:
慕尼黑古画馆鲁本斯巴洛克伦勃朗旅游 |
分类: 欧洲 |
首先要声明,我并不是鲁本斯的粉丝。多年之前我甚至很不喜欢他的画,因为看上去满眼都是“肉”。随着年岁渐长,对鲁本斯画中那些肥硕的躯体也不象以前那样抵触,现在更感觉到他的画风格华丽,动感十足,色彩饱满,气势磅礴,充满了生命活力。
鲁本斯属于巴洛克早期的画家,可是风格同文艺复兴大师那些端庄稳重的画风非常不同。当我在古画馆内静静的注视他的油画时,那画上的人物动物似乎竟活了过来。我似乎能够听见人们的喊叫,还有马儿的嘶鸣。以前在费城艺术博物馆内看到过鲁本斯的普罗米修斯,那真是让人惊心动魄。普罗米修斯不断被秃鹫撕咬的胸膛惨不忍睹,更让人感激崇拜这位古希腊神话中带给人类火种的神。

著名的猎杀河马与鳄鱼,表现了精心动魄的狩猎场面

猎狮图

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局部

令人毛骨悚然的坠入地狱篇,不敢多看

充满了爱和喜悦的圣母子像。鲁本斯是个人文主义者,这幅画中的圣母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更加平民化了

屠杀平民
以下几幅鲁本斯的画,感谢猫眼狗眼查到他们的名字。

TheChampion of Virtue (Mars), Crowned by the Goddess of Victory
胜利女神为战神马尔斯加冕

HelenaFourment with her Eldest Son, Frans
Helena Fourment和她的大儿子Frans (Helena Fourment是鲁本斯的第二任妻子。在他的前妻去世四年之后,53岁的鲁本斯娶了16岁的Helena Fourment。 她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鲁本斯后来的许多画,都是以她的形象去画那些神话中的人物)

这幅的名字有德文的,Das Martyrium des HL Laurentius, 可能是圣劳伦斯殉教吧,描述的是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历史事件。
人们在大厅内静静欣赏艺术作品。




这幅画充满了爱和温情,如果不看题目(神圣家族)还以为只是一个温馨的平民之家,也许更符合圣经的描述呢。我很喜欢这幅画,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


荷兰画家Pieter Janssens的画

鲁本斯属于巴洛克早期的画家,可是风格同文艺复兴大师那些端庄稳重的画风非常不同。当我在古画馆内静静的注视他的油画时,那画上的人物动物似乎竟活了过来。我似乎能够听见人们的喊叫,还有马儿的嘶鸣。以前在费城艺术博物馆内看到过鲁本斯的普罗米修斯,那真是让人惊心动魄。普罗米修斯不断被秃鹫撕咬的胸膛惨不忍睹,更让人感激崇拜这位古希腊神话中带给人类火种的神。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根据百度百科: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 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 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 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 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 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
著名的猎杀河马与鳄鱼,表现了精心动魄的狩猎场面

猎狮图

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局部

令人毛骨悚然的坠入地狱篇,不敢多看

充满了爱和喜悦的圣母子像。鲁本斯是个人文主义者,这幅画中的圣母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更加平民化了

屠杀平民
以下几幅鲁本斯的画,感谢猫眼狗眼查到他们的名字。

The
胜利女神为战神马尔斯加冕

Helena
Helena Fourment和她的大儿子Frans (Helena Fourment是鲁本斯的第二任妻子。在他的前妻去世四年之后,53岁的鲁本斯娶了16岁的Helena Fourment。 她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鲁本斯后来的许多画,都是以她的形象去画那些神话中的人物)

这幅的名字有德文的,Das Martyrium des HL Laurentius, 可能是圣劳伦斯殉教吧,描述的是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历史事件。
人们在大厅内静静欣赏艺术作品。



我更加喜欢伦勃朗的风格。在他的油画中,人物似乎置身于舞台之上,在spotlight之下,背景却比较暗,能更好的突出主题。

这幅画充满了爱和温情,如果不看题目(神圣家族)还以为只是一个温馨的平民之家,也许更符合圣经的描述呢。我很喜欢这幅画,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

以萨克的牺牲。这幅画充满了戏剧的张力,取材于圣经。上帝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要求他以自己的儿子以萨克作为牺牲。在亚伯拉罕就要杀死以萨克的时候,天使出现。
根据百度百科:圣经《旧约》中说,在人类遭遇洪水之后,挪亚的家族便繁衍到各地,其中有个名叫亚伯兰的闪族人,被上帝看中,要他替天在世上行道。耶和华(即上帝)让亚伯 兰离开闪族往南迁移。他受神的指示,扶老携幼,辗转迁徙到迦南的幔利橡树林定居,其时亚伯兰已99岁。上帝令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并使他家业大兴,后来 得了一子,取名以撒,爱之如掌上明珠。一天,耶和华突然来到亚伯拉罕家,命他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 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 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上帝试探他是否虔诚。这一考验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从此,上帝便授命亚伯拉 罕为世上的代理人,连后来的耶稣降生也属于他第五十二代的后辈之事。

荷兰画家Pieter Janssens的画

后一篇:新疆纪行之一:布尔津华美的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