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列支敦士登大公国瓦杜茨邮票旅游 |
分类: 欧洲 |
列支敦士登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之间,是欧洲位居第四小袖珍国(其他三小分别是梵蒂冈、摩纳哥和圣马力诺),
也是世界上排名第六小的国家。不过虽然梵蒂冈和摩纳哥的面积都比列支敦士登要小,我们游览列支敦士登所花的时间,却要比游览上述两个袖珍国少的多,也是我们迄今为止停留时间最短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当天我们计划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赶到瑞士的卢塞恩,行车时间大概是三个半小时,而因斯布鲁克的阳光雪山(因斯布鲁克:雪山怀抱中的阳光古城)已经让我们一再停留,直到吃完午饭才恋恋不舍的告别古城继续上路,所以留给列支敦士登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
从因斯布鲁克开始,路上经过无数隧道,最夸张的一条居然有接近十四公里长,这是奥地利最长的公路隧道Arlberg
Road
Tunnel ,收费大约8欧元。好在隧道中依然可以收听到广播,否则真的会感觉很闷。
离开因斯布鲁克向西走来,天气越来越阴沉。之前看天气网站已经知道,奥地利西部还有瑞士都在覆盖欧洲中部的一片厚重云层下面,而且未来几天都会是阴雨天气。想想已经预定瑞士旅馆的昂贵费用,还有向往已久的瑞士山水,真是有点欲哭无泪。

1
列支敦士登亲王原来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贵族,而如果想得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列席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领地。1699年,亲王知道现在列支敦士登的领土一部分正在出售,因此购得这块土地。直到1719年从神圣罗马帝国那里得到了自治权,列支敦士登公国Furstentum
Liechtenstein才诞生。不过列支敦士登的亲王们一直在维也纳居住,直到弗郎茨约瑟夫二世时代,才依据到首都瓦杜茨,之后亲王们一直住在瓦杜茨的城堡之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列支敦士登一直与奥地利关系密切,此后又与瑞士的关系密切起来。它自一战之后便开始保持独立,人口大约3.45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六万欧,生活水平极高,犯罪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部分来自走遍全球)
列支敦士登夹在奥地利和瑞士之间,官方语言似乎顺利成章应该是德语,因此它是世界上唯一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不接壤的国家。
来到瓦杜兹市中心,因为是周日的下午,这里格外的安静,连游客都寥寥无几。说实在的,这里没有多少古迹可以任人凭吊,也没有什么名人的风流轶事让后人津津乐道。不过有趣的是,从市政厅(Rathaus)开始的Stadtle大街两侧,有不少有趣的现代雕塑,把这里变成了露天的现代雕塑博物馆。
除了街边的露天现代雕塑,这里行人路的一大特色是,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地砖上镶嵌的邮票图案,什么主题都有。真不愧是以邮票闻名的袖珍大公国,用邮票做路面装饰的想法真是很独特。像我们这样对于集邮兴趣不大的人,在路上逛逛就可以欣赏到列支敦士登的邮票珍品啦。
不过,虽然列支敦士登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主要收入来自卖“票”,实际上邮票的收入还不到国家收入的一成。这个看起来非常纯朴浪漫的地方,原来在高端工业产品,如假牙和钻孔机方面,占欧洲总量的90%。此外在金融领域,由于税收低加上交易容易,吸引了以欧洲为主的各个国家的资金流入这里。
我们去列支敦士登的时候正好是上海世博会期间。走到游客中心前,惊讶又欣喜的发现这里用各种语言悬挂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不仅如此,在橱窗里还看到为上海世博会特别发行的邮票。可惜是周末下午,游客中心都已经人去楼空了,否则在这里买一套上海世博的纪念邮票,作为列支敦士登到此一游的纪念,倒真有纪念意义。
整个瓦杜茨的人口也就只有五千多人,在这个阴郁的周日下午街上更是看不到人。在列支敦士登转了一圈,但是没有看到几个真正的列支敦士登居民,倒是挺遗憾的。
在这里街道两侧有不少咖啡馆和餐厅。但是不知道是天气原因还是因为是周末,这里同样没有什么人气。在行人路上倒是碰到至少两家讲普通话的游客。我们停车时发现旁边那辆德国车牌的小车里,座位上还放着一本玩遍欧洲。看来选择在欧洲自驾游的中国游客现在越来越多了。
匆匆到此一游之后,我们继续上路,向卢塞恩开去。离开Vaduz没有多久,上了一座小桥,桥中央就是列支敦士登与瑞士的边境。这样,我们进入我们中欧之旅的最后一个国家,瑞士。
前一篇:因斯布鲁克:雪山怀抱中的阳光古城
后一篇:卢塞恩:天鹅湖畔的画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