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那些美轮美奂的教堂

标签:
慕尼黑天主教教堂阿杉教堂巴洛克圣母教堂旅游 |
分类: 欧洲 |
慕尼黑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而想要尽情的体验这个城市的建筑艺术,除了宫殿之外,慕尼黑那些精美华丽的教堂,也是不可错过的地方。

新市政厅门上的慕尼黑市徽。慕尼黑这个名称的德语本义就是僧侣之地。因此,市徽上表现的就是一位修道士,称为“慕尼黑之子”
1506年,巴伐利亚重新统一,慕尼黑就是巴伐利亚的都城。它的艺术和政治深深受到宫廷的影响。它曾经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也是天主教的重要根据 地。1609年,德国的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成立。在中欧的三十年战争中,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为对教皇的忠诚而被授予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资 格,慕尼黑也就成为了选帝侯驻地。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慕尼黑成为巴洛克艺术的中心。选帝侯菲迪南玛丽亚(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儿子)的妻子阿德莱德(她的父亲是Savoy的公爵,母亲是法王 亨利四世的女儿)邀请了许多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来到慕尼黑,并且将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带入了巴伐利亚。阿德莱德对巴伐利亚的艺术和政治起了非 常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儿子,继承人选帝候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出生之后,选帝侯夫妇在慕尼黑修建了巴洛克风格的Theatinerkirche(铁阿提纳教 堂)。这座教堂是慕尼黑最美的教堂之一。同时,他们也在慕尼黑郊外修建了宁芬堡以示庆祝。
游览慕尼黑,那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教堂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的慕尼黑教堂之旅,先是从玛丽恩广场开始。玛丽恩广场是旧城的中心,这里永远挤满了来看新 市政厅木偶报时钟的游客。初到慕尼黑老城的游客,总是迫不及待的先来到这里。实际上,在我一天的老城之旅中,我后来无数次的经过这里。

玛丽恩广场上面的喷泉
我从广场出发,沿着Sendlinger Strasse(德语的Strasse就是大街)向西南方向走,没走多远便在一排旧建筑中看到外观并不是很起眼的Asamkirche(阿杉教堂,kirche就是教堂的意思)。这座教堂虽然外观并不是很突出,但一旦推开木门进去每个人几乎都要惊叹。
Asam教堂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外观
这是1733-1746年间洛可可艺术家Asam兄弟的杰作。在教堂旁边,就是Asam兄弟的故居。起初这座教堂为Asam兄弟用自己的土地所建,正好与他们的住所相比邻,是一座私人教堂。但由于周围居民的反对,Asam兄弟不得不把教堂对公众开放,但是仍然承担建造这座教堂的私人费用。

富丽堂皇的教堂内部
虽然同为洛可可艺术,这座教堂与我们去新天鹅堡路上看到的维斯教堂风格又不同。维斯教堂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充满了轻盈的浪漫和喜悦,而Asam教堂内部却是非常的华丽,非常贵族化,可能与它采用的金红色色调有关吧。它也被认为是巴洛克晚期的建筑。看着这么华丽的教堂,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语言在此刻也变得苍白。艺术家用他们精湛的手法和超凡脱俗的想象,表达了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奉献。


天顶上是Asam兄弟所作的壁画

华丽的内殿让人赞叹不已

每一处角落都被认真的装饰过

在这张照片上,你能找到多少个天使呢?居然还有一个金色的骷髅骨架
看完Asam教堂之后,我沿着Sendlinger街回到玛丽恩广场。在新市政厅的西边,就是慕尼黑的地标,庄严的圣母教堂了。圣母教堂有两个特点,一就是大,它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内部可以承办约两千人的集会。第二个特点就是高,它的塔顶高99米,慕尼黑任何新建建筑都不得超过它的高度。此外,圣母教堂建于十五世纪,但是著名的两个圆顶在十六世纪初才开始动工。因此,哥特式的教堂顶端放了两个洋葱状的拜占庭式圆顶,这也成为了后来巴伐利亚天主教堂广为仿效的圆顶。

从圣彼得教堂塔顶看到的圣母教堂
关于圣母教堂,有一间有趣的轶事就是魔鬼脚印,传说和教堂的采光设计有关。建筑师许诺魔鬼他将在教堂内看不到任何窗户,但是等魔鬼来“验收”时发现自己上当了,教堂内的柱子挡住了魔鬼的视线,看不到两侧的窗户,但是教堂内的采光还是很好。愤怒的魔鬼一跺脚,就在地上留下了魔鬼的脚印。 但是我进了圣母教堂没有认真看,就没有找到那个脚印。
由于是哥特晚期的建筑,圣母教堂内部给我的感觉就是惊人的空旷,但是装饰很少,显得简朴庄重。刚刚从装饰极为繁复华丽的Asam教堂来到圣母教堂,难免觉得内部没有什么看头。不过在15世纪可以修建出这样高大的一座建筑,真让人为当时的建筑水平惊叹。
正前方的窗户是1858年之后的重修时加上的
之后我又走到旁边的圣米夏埃尔教堂(Michaelskirche),这座教堂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一座文艺复兴式教堂。从教堂的外观看远远想不到内部惊人的宽敞,而且教堂的拱顶是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拱顶。这座教堂的地下室对外开放,里面摆放着统治过巴伐利亚的维特斯巴赫家族的棺木,其中还包括路德维希二世的棺木。
我很喜欢这座教堂的风格,它也是我所认为的慕尼黑最美教堂之一。我很喜欢内部墙壁上的立柱装饰,给教堂添了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但是内部的灰白色调,又使它格外优雅。

精美的讲道坛

中殿,侧面的墙上用圣徒的雕塑来装饰,中央的祭坛十分的精美
教堂的内部惊人的宽敞
从圣米夏埃尔教堂出来,我本来想再去旁边的伯格塞尔教堂看看,却没有找到门。回来翻看我一路随手拍的照片,明明拍到了伯格塞尔教堂的正面,而且大门还是开着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却没有看见,奇怪。
这样,一直沿着繁华热闹的Neuhauser大街向西走,我便走到了老市区西边的城门,卡尔门(Karlstor, tor就是德语的门,我想就是英语的door吧)。
大部分的游客,就是在卡尔门到玛丽恩广场之间的这条大街上活动,而大街两旁也都是时尚的店铺。不过,我在老城区逛了半天,可是一间店铺都没有进。在那里我也看到不少游客,拎着大包小包在街上逛。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国外的品牌国内也都能买的到,只不过价格稍贵一点,但又何必浪费出国旅游宝贵的时间去购物,特别是买的还是Zara或者H&M这样的牌子呢。不过人各有志,别人在欧洲shopping感受到的乐趣可能也是我无法体会的。我可能对这些时尚品牌不太敏感,对我来说最好的购物地点就是北美的outlets, 去一次差不多一年的衣服都买齐了。总之我在香港都不太逛街,更别提到欧洲去逛商店了。

卡尔门

卡尔广场上的大喷泉

卡尔门上的小雕像,可惜下面的德语看不懂
从卡尔门再溜达回玛丽安广场,广场的东南角就是老彼得教堂(Peterskirche)。老彼得教堂是慕尼黑老城内最古老的教堂,最初建于罗马时期。
老彼得教堂内的巴洛克祭坛很漂亮,不过很多人来这里的目的就是爬上它的塔楼去看慕尼黑的风景。从这里新市政厅,老市政厅还有圣母教堂的风景尽收眼底。
老彼得教堂内部的装饰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风格,这里面既有哥特式的古老绘画,也有18世纪上半叶的天顶壁画

圣彼得教堂内的这个祭坛很值得一看
天顶壁画相对于教堂内的祭坛和其他的庄重的装饰显得色彩鲜艳而轻快

古老的绘画作品

教堂外面动人的石碑浮雕
登上圣彼得教堂92米高的塔楼,慕尼黑美丽的风景就尽收眼底。虽然在新市政厅和圣母教堂电梯都可能乘坐电梯到达楼顶,但是我觉得圣彼得教堂塔顶上的风景应该是最美的。

从这里看到对面还有一座教堂。慕尼黑的教堂实在太多了。

左边的尖顶就是哥特式的老市政厅

和主题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路旁小店出售的纪念品,很喜欢上面可爱顽皮的猫,后悔没买只大啤酒杯
最后,我走到新市政厅北面,王宫花园西南的Theatinerkirche(特阿提纳教堂)。这座教堂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由意大利建筑师Agostino Barelli设计建造。在本文开头提到,这是当时的巴伐利亚选帝候夫妇为了庆祝期待已久的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出生而建造的。这座教堂的立面还有耀眼的明黄色带有浓郁的南欧地中海风情,可以说是我在慕尼黑最喜欢的教堂。

在上图左边露出一角的建筑物就是功勋大厅,它也是希特勒发动那场不成功的“啤酒馆政变”的地方,从那以后它就不对公众开放了。

从维基百科上找的照片,我没有在这个角度拍过
特阿提纳教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色彩,基本上是纯白的颜色,显得教堂内部十分明亮。虽然颜色素淡,但是墙上的灰泥装饰可是一点都不简单,显得极其华丽。它们是由Nicolo Petri于1685 - 1688年间完成的。

尽管颜色单一,但这座教堂内部的灰泥装饰显得及其华丽

教堂的穹顶

这样的灰泥装饰实在是华丽的让人无法把眼睛移开



虔诚的教徒在点燃蜡烛
看完特阿提纳教堂,时间已经接近五点,而新市政厅上面的木偶报时钟就快要开始表演了。那一天的阴雨天气,在这个时候奇迹般的结束。耀眼的阳光让本来就很美丽的慕尼黑老城更加喜气洋洋。
回想起来,慕尼黑的确是我中欧之旅最为喜欢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历史与巴伐利亚王国的历史中欧的历史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要感谢历代的巴伐利亚选帝侯和国王,正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还有当时欧洲各国贵族的联姻习俗,让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艺术风格传播到了巴伐利亚,并在之后形成了巴伐利亚自己独特的南德洛可可风格。慕尼黑的特别之处,就是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影响,而且它自己又把这些影响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让人们赞叹的各种装饰建筑风格。而今天慕尼黑的平民气息,又让人感觉这个城市非常容易亲近。这种感觉是我在维也纳感受不到的。
写到这里,我的慕尼黑游记就终于写完了。感谢一直坚持看完我这些游记的博友。

新市政厅门上的慕尼黑市徽。慕尼黑这个名称的德语本义就是僧侣之地。因此,市徽上表现的就是一位修道士,称为“慕尼黑之子”
1506年,巴伐利亚重新统一,慕尼黑就是巴伐利亚的都城。它的艺术和政治深深受到宫廷的影响。它曾经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也是天主教的重要根据 地。1609年,德国的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成立。在中欧的三十年战争中,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为对教皇的忠诚而被授予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资 格,慕尼黑也就成为了选帝侯驻地。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慕尼黑成为巴洛克艺术的中心。选帝侯菲迪南玛丽亚(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儿子)的妻子阿德莱德(她的父亲是Savoy的公爵,母亲是法王 亨利四世的女儿)邀请了许多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来到慕尼黑,并且将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带入了巴伐利亚。阿德莱德对巴伐利亚的艺术和政治起了非 常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儿子,继承人选帝候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出生之后,选帝侯夫妇在慕尼黑修建了巴洛克风格的Theatinerkirche(铁阿提纳教 堂)。这座教堂是慕尼黑最美的教堂之一。同时,他们也在慕尼黑郊外修建了宁芬堡以示庆祝。
游览慕尼黑,那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教堂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的慕尼黑教堂之旅,先是从玛丽恩广场开始。玛丽恩广场是旧城的中心,这里永远挤满了来看新 市政厅木偶报时钟的游客。初到慕尼黑老城的游客,总是迫不及待的先来到这里。实际上,在我一天的老城之旅中,我后来无数次的经过这里。

玛丽恩广场上面的喷泉
我从广场出发,沿着Sendlinger Strasse(德语的Strasse就是大街)向西南方向走,没走多远便在一排旧建筑中看到外观并不是很起眼的Asamkirche(阿杉教堂,kirche就是教堂的意思)。这座教堂虽然外观并不是很突出,但一旦推开木门进去每个人几乎都要惊叹。

Asam教堂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外观
这是1733-1746年间洛可可艺术家Asam兄弟的杰作。在教堂旁边,就是Asam兄弟的故居。起初这座教堂为Asam兄弟用自己的土地所建,正好与他们的住所相比邻,是一座私人教堂。但由于周围居民的反对,Asam兄弟不得不把教堂对公众开放,但是仍然承担建造这座教堂的私人费用。

富丽堂皇的教堂内部
虽然同为洛可可艺术,这座教堂与我们去新天鹅堡路上看到的维斯教堂风格又不同。维斯教堂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充满了轻盈的浪漫和喜悦,而Asam教堂内部却是非常的华丽,非常贵族化,可能与它采用的金红色色调有关吧。它也被认为是巴洛克晚期的建筑。看着这么华丽的教堂,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语言在此刻也变得苍白。艺术家用他们精湛的手法和超凡脱俗的想象,表达了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奉献。


天顶上是Asam兄弟所作的壁画

华丽的内殿让人赞叹不已

每一处角落都被认真的装饰过

在这张照片上,你能找到多少个天使呢?居然还有一个金色的骷髅骨架
看完Asam教堂之后,我沿着Sendlinger街回到玛丽恩广场。在新市政厅的西边,就是慕尼黑的地标,庄严的圣母教堂了。圣母教堂有两个特点,一就是大,它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内部可以承办约两千人的集会。第二个特点就是高,它的塔顶高99米,慕尼黑任何新建建筑都不得超过它的高度。此外,圣母教堂建于十五世纪,但是著名的两个圆顶在十六世纪初才开始动工。因此,哥特式的教堂顶端放了两个洋葱状的拜占庭式圆顶,这也成为了后来巴伐利亚天主教堂广为仿效的圆顶。

从圣彼得教堂塔顶看到的圣母教堂
关于圣母教堂,有一间有趣的轶事就是魔鬼脚印,传说和教堂的采光设计有关。建筑师许诺魔鬼他将在教堂内看不到任何窗户,但是等魔鬼来“验收”时发现自己上当了,教堂内的柱子挡住了魔鬼的视线,看不到两侧的窗户,但是教堂内的采光还是很好。愤怒的魔鬼一跺脚,就在地上留下了魔鬼的脚印。 但是我进了圣母教堂没有认真看,就没有找到那个脚印。
由于是哥特晚期的建筑,圣母教堂内部给我的感觉就是惊人的空旷,但是装饰很少,显得简朴庄重。刚刚从装饰极为繁复华丽的Asam教堂来到圣母教堂,难免觉得内部没有什么看头。不过在15世纪可以修建出这样高大的一座建筑,真让人为当时的建筑水平惊叹。

正前方的窗户是1858年之后的重修时加上的
之后我又走到旁边的圣米夏埃尔教堂(Michaelskirche),这座教堂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一座文艺复兴式教堂。从教堂的外观看远远想不到内部惊人的宽敞,而且教堂的拱顶是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拱顶。这座教堂的地下室对外开放,里面摆放着统治过巴伐利亚的维特斯巴赫家族的棺木,其中还包括路德维希二世的棺木。
我很喜欢这座教堂的风格,它也是我所认为的慕尼黑最美教堂之一。我很喜欢内部墙壁上的立柱装饰,给教堂添了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但是内部的灰白色调,又使它格外优雅。

精美的讲道坛


中殿,侧面的墙上用圣徒的雕塑来装饰,中央的祭坛十分的精美



教堂的内部惊人的宽敞
从圣米夏埃尔教堂出来,我本来想再去旁边的伯格塞尔教堂看看,却没有找到门。回来翻看我一路随手拍的照片,明明拍到了伯格塞尔教堂的正面,而且大门还是开着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却没有看见,奇怪。
这样,一直沿着繁华热闹的Neuhauser大街向西走,我便走到了老市区西边的城门,卡尔门(Karlstor, tor就是德语的门,我想就是英语的door吧)。
大部分的游客,就是在卡尔门到玛丽恩广场之间的这条大街上活动,而大街两旁也都是时尚的店铺。不过,我在老城区逛了半天,可是一间店铺都没有进。在那里我也看到不少游客,拎着大包小包在街上逛。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国外的品牌国内也都能买的到,只不过价格稍贵一点,但又何必浪费出国旅游宝贵的时间去购物,特别是买的还是Zara或者H&M这样的牌子呢。不过人各有志,别人在欧洲shopping感受到的乐趣可能也是我无法体会的。我可能对这些时尚品牌不太敏感,对我来说最好的购物地点就是北美的outlets, 去一次差不多一年的衣服都买齐了。总之我在香港都不太逛街,更别提到欧洲去逛商店了。

卡尔门

卡尔广场上的大喷泉

卡尔门上的小雕像,可惜下面的德语看不懂
从卡尔门再溜达回玛丽安广场,广场的东南角就是老彼得教堂(Peterskirche)。老彼得教堂是慕尼黑老城内最古老的教堂,最初建于罗马时期。
老彼得教堂内的巴洛克祭坛很漂亮,不过很多人来这里的目的就是爬上它的塔楼去看慕尼黑的风景。从这里新市政厅,老市政厅还有圣母教堂的风景尽收眼底。

老彼得教堂内部的装饰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风格,这里面既有哥特式的古老绘画,也有18世纪上半叶的天顶壁画

圣彼得教堂内的这个祭坛很值得一看

天顶壁画相对于教堂内的祭坛和其他的庄重的装饰显得色彩鲜艳而轻快


古老的绘画作品

教堂外面动人的石碑浮雕
登上圣彼得教堂92米高的塔楼,慕尼黑美丽的风景就尽收眼底。虽然在新市政厅和圣母教堂电梯都可能乘坐电梯到达楼顶,但是我觉得圣彼得教堂塔顶上的风景应该是最美的。

从这里看到对面还有一座教堂。慕尼黑的教堂实在太多了。

左边的尖顶就是哥特式的老市政厅

和主题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路旁小店出售的纪念品,很喜欢上面可爱顽皮的猫,后悔没买只大啤酒杯
最后,我走到新市政厅北面,王宫花园西南的Theatinerkirche(特阿提纳教堂)。这座教堂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由意大利建筑师Agostino Barelli设计建造。在本文开头提到,这是当时的巴伐利亚选帝候夫妇为了庆祝期待已久的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出生而建造的。这座教堂的立面还有耀眼的明黄色带有浓郁的南欧地中海风情,可以说是我在慕尼黑最喜欢的教堂。

在上图左边露出一角的建筑物就是功勋大厅,它也是希特勒发动那场不成功的“啤酒馆政变”的地方,从那以后它就不对公众开放了。

从维基百科上找的照片,我没有在这个角度拍过
特阿提纳教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色彩,基本上是纯白的颜色,显得教堂内部十分明亮。虽然颜色素淡,但是墙上的灰泥装饰可是一点都不简单,显得极其华丽。它们是由Nicolo Petri于1685 - 1688年间完成的。

尽管颜色单一,但这座教堂内部的灰泥装饰显得及其华丽

教堂的穹顶

这样的灰泥装饰实在是华丽的让人无法把眼睛移开






虔诚的教徒在点燃蜡烛
看完特阿提纳教堂,时间已经接近五点,而新市政厅上面的木偶报时钟就快要开始表演了。那一天的阴雨天气,在这个时候奇迹般的结束。耀眼的阳光让本来就很美丽的慕尼黑老城更加喜气洋洋。
回想起来,慕尼黑的确是我中欧之旅最为喜欢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历史与巴伐利亚王国的历史中欧的历史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要感谢历代的巴伐利亚选帝侯和国王,正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还有当时欧洲各国贵族的联姻习俗,让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艺术风格传播到了巴伐利亚,并在之后形成了巴伐利亚自己独特的南德洛可可风格。慕尼黑的特别之处,就是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影响,而且它自己又把这些影响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让人们赞叹的各种装饰建筑风格。而今天慕尼黑的平民气息,又让人感觉这个城市非常容易亲近。这种感觉是我在维也纳感受不到的。
写到这里,我的慕尼黑游记就终于写完了。感谢一直坚持看完我这些游记的博友。
前一篇:精彩世博:贝隆夫人的精美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