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体积与体积单位》观课评课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同伴课堂 |
观课记录表
授课时间 |
2月24日上午第二節 |
班级 |
五丙 |
||
授课教师 |
陳组长 |
课时 |
1课时 |
||
课题 |
體積和體積單位 |
观课教师 |
李雪梅 |
||
教学过程 |
评注 |
||||
一、複習 (1)回憶一下長度指什麽?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板書:1釐米
(2)面積和面積單位呢? 板書:1平方釐米
二、新授。 (一)實驗一。 1、出示一個正方體的容器,倒入一些水,並用黑色水筆做了一個記號。 2、再在容器里放入一個石塊,發現水面有什麽變化? 3、再放入一個更大的石塊,你又發現了什麽? 教師提問:第一次和第二次放入的石頭,有什麽不同呢? a、學生交流討論。 b、兩次大小的石頭一樣嗎? 得出:石頭越大,水面上升越高
(二)實驗二。 1.實驗器材有綠豆、容器、乒乓球和網球 2、分別操作兩次實驗。 3、得出:物體越大,占空間越多。 (三)揭示體積的概念。 1、通過剛才的實驗,你能發現一下,大小不同的石頭和乒乓球與網球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大小。 得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寫出兩個物體,判斷一下誰的空間大? (四)體積單位的認識。 1、教師指出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從而板書:
2、每小組發一個1立方釐米的小立方體,讓學生度量一下棱長: 得出:棱長1cm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立方釐米。 找一找: 有什麽物體可以用1立方釐米這麼大來表示? 3、每一組發一個1立方分米的盒子,讓學生度量。 得出:棱長是1分米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4、引導學生思考:1立方米有多大? 提問:棱長是多少的體積是1立方米。 教師比劃講臺講解1立方米的體積。 得出:棱長1米地體積就是1立方米。 三.小結。 四.學生活動。 小組合作完成:用4個1立方釐米的小正方體搭建出一個4立方釐米的物體來。 展示學生不同的搭法。 |
複習長度、面積及單位,做好順勢遷移 通過兩個實驗的操作,讓學生體會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為體積概念的揭示提供學生想像與思考的平臺。 建立了體積概念后建議用體積概念描述。 認識1立方釐米和1立方分米的時候,讓學生動手測量正方體的棱長,再揭示其體積大小是多少,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 |
||||
教 学 主 要 优 点 |
1、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從知識結構的整體考慮,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深刻體會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注重學生的思維和體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數學課。 2、體積概念的揭示能夠改變以往教師只是引導學生觀察,然後說出誰占空間的大小,而是通過兩個實驗操作,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從而深刻體會爲什麽物體會佔有空間的大小,從而明確物體存在空間的大小,揭示體積的概念。 3.體積單位的引導,能夠從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讓學生遷移思考,明確異同,在認識體積單位的大小過程中,引導學生合理觀察,正確表述,方法得當。 4、最後的練習搭一個4立方釐米的物體這個活動設計得很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體現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
||||
教 学 建议 |
1、出示了長度、長度單位,面積及面積單位,目的是想遷移體積和體積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遷移角度沒有應用好,感覺是留有了形勢。 2、對體積單位的描述沒有突出本質,計量體積的大小通常是以正方體的大小來描述的,應該是“棱長是1釐米的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立方釐米”,這樣表述更好。 3、體積單位的引入可以教師出示一個立方釐米后,可以讓學生想像還有什麽?注意1立方釐米和立方釐米是不同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