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感悟154(老子的“贵柔”思想)
(2011-08-01 16:45:20)
标签:
“贵柔”杂谈 |
分类: 我的情商(为人处世) |
老子的“贵柔”思想
天下最坚固的是什么?一般人回答:几个人合抱的大树,老子的回答则是:不然。水才是最坚强的,它表面柔弱,处于卑下地位,其流动却不舍昼夜,有时甚至会摧毁一切。人应当像水一样,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都在告诫人们不要强作妄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折腾”。
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人道”应当效法“天道”,一是指要有包容天下的宽阔胸怀。
老子认为,人应当“知其雄,守其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想认识是消极的,但从事物的辩证发展角度分析,它却时时提醒世人不要张扬,保持头脑清醒,谨防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把握“道”的大体,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许这并非消极悲观,而是一种清醒剂!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作为老子“道”论的逻辑延伸,老子强调阴、即柔弱的作用,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农业生产中发现,植物的幼苗虽然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当它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见《老子》第76章)。他认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最好是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转为坚强,即可避免走向失败、死亡的结局。
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道的运动是向相反方面转化,“反者道之动”,即物极必反。那么,人应当如何做?“弱者道之用”,柔弱谦和就是“道”的具体运用。老子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他问天下最坚固的是什么?一般回答:几个人合抱的大树也许是最坚固的,他的回答则是:不然。水才是最坚强的,表面柔弱,处于卑下地位,其流动不舍昼夜,有时甚至会摧毁一切。人应当像水一样,所以《老子》第8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老子称之为“无为”原则,“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道法自然”原则在人生哲理中的体现或具体运用。“上善若水”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如:人愿意把自己摆在“卑下”的地位吗?“自视甚高”是人之常情,处处自觉自己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员,并非易事。愿意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做朋友吗?不受攀龙附凤、依靠权势观念的束缚,而自愿为弱者呐喊奔走,才真正领悟了“上善若水”的真谛。生活中谦虚谨慎,诚实守信,从水的流动中吸取智慧的启示。如果肩负重要责任,能不走极端,不搞大起大落吗?“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48章)、“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59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为无为,事无事”(《老子》第63章)等,都在告诫人们不要强作妄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折腾”。在名利面前,能淡然处之吗?能堂堂正正做人吗?这些都可从“水”中获得启示。
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人道”应当效法“天道”,一是指要有包容天下的宽阔胸怀。
“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看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之道不言而善应,天之道不召而自来。”(《老子》第73章)即:天之道不争而善于获胜,不说而善于回应,不召而自动到来,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天道包含一切。在治理国家上,“圣人”依据“天道”,也就是“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49章);当政者“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9章)。人们无论做什么,都是随其自然,不要勉强、强求,保持平静淡泊的心境。
为政者要有包容天下的宽阔心怀。《老子》第16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意思是:“认识‘常’(即常道),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担当首领;担当首领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道’;符合‘道’,才能长久。”
将“柔弱”的这两方面内容综合起来,就叫做“常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28章)意思是:“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于柔雌,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永不相离,重新回到纯洁的状态,像个婴儿。”《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因为它的主旨论述了“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贵柔”人生哲学。因此,老子哲学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其“道法自然”的理论阐述了人认识的某些局限性,提醒人们谦虚谨慎,对自己的才智不要过度自信,以为自己了不起。他从反面论证,“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第20章)。意思是:“世人都那么明白,我却这样糊涂。世人是那么精明,我却在一旁沉闷。……世人都有一套本领,独我又笨又无能。我跟世人不同,在于我找到了根本(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想认识是消极的,但从事物的辩证发展角度分析,它却时时提醒世人不要张扬,保持头脑清醒,谨防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把握“道”的大体,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许这并非消极悲观,而是一种清醒剂!
同时,在中国古代,老子的“贵柔”思想对人们的养生理论和实践也作出了贡献。这要作专门的分析,这里从略。
总之,老子的“道”论思想和“贵柔”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贵柔”的人生哲理是老子“道”论思想在人生领域的体现和延伸,也揭示了“道”与“德”的密切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