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科班出身,我爱传播! |
中国传统美学之我见
每一次谈起我国的历史、文明、文化之类,心中总会涌动着一种无以言表的骄傲与敬佩。为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积淀的辉煌而骄傲,为先贤们无上的智慧与高洁而敬佩。
在我的印象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自然相依相伴的,音乐寓于高山流水,美术寓于山水林野茂林修竹,诗词歌赋寓于春来秋去蓬勃或萧索之景,建筑布局更是追求世外桃源忘忧之地。自然可以是一种心境,也正是如此,无欲无求,心神宁然,才成就了我们圣洁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便是被誉为“天纵之圣”的孔子了。他所推崇的美学思想便是贴近自然的。音乐当为“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过分喜乐奔放或贫病悲伤。贴近自然,流于长远,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乃是美学的追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庄子更是留连于自然的智者。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留连自然,逍遥自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气魄,大境界也。
陶渊明大概可以说是古代诗人当中与自然亲和最为成功的一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人格与自然,还有诗,全部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纯粹的逸。
陶渊明的自然还表现为一个乌托邦,那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个小小的社会,我们称之为“桃花源”境界。人性至美也显露的淋漓尽致,平等、自由、安逸,脱离压迫和伦理纲常三六九等。
一直以来,沉浸于诗词的世界,那些诗句像精灵一样召唤我们的心灵去丈量历史的厚度。流传至今让人沉醉的言语无不是倾心于自然或寄情于自然的结果。青山、绿水、长天、大地、明月、雨雪,每个意向都是文人们抒怀的归处。沉醉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往情深的缠绵亘古。怅惘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愁。静观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索。落泪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
有时,会思考一个问题,美是什么,其实,最朴实能给人心灵以颤动的也便是美的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之所以能跨越千年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想必也是源自自然朴实的美吧。
自然,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支点。闪烁着中国传统至美的华光。文化与自然相依相伴,从历史一路丈量着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