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中秋,一个位于黄金分割点的唯美节日
(2019-08-23 09:11:13)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娱乐 |
新思维:
中秋,一个位于黄金分割点的唯美节日
中秋,一个位于黄金分割点的唯美节日
作者:汪宏华
(提要:本文破译中秋与清明原来是月亮、太阳姊妹节。从中国人特别偏爱这两个节日可以看出,中庸之道追求的既不是极阳,也不是极阴,甚至也不是中分,而是事物的合理范围,均衡状态和最佳形象。其审美源于天文气象、数学和美学。同样是传统节日,中秋、清明的理念要比春节、端午和重阳的重一、重五,重九等数字游戏更科学,更少一些尊卑、势利与八卦。)
看到中秋节三字,
人们大约都会觉得古老,
可能还有那么一点落后、蒙昧,
心想彼时肯定没有24节气,
更没有阳历,
所以把八月十五当成了秋季的正中。
只是,几千年约定俗成既这么过,
那就接着过吧,
何况距离真正的秋中即秋分
也不是太远,
我们信奉中庸之道,
差不离也就行了。
再说我们还信奉团圆是福,
这一晚恰逢圆月,
自从元宵之后就面朝黄土背朝天,
没好好看过月亮。
月亮可是中国人的图腾啊,
不但是阴阳盈亏思维的初始模型,
还让两个千里之外的人婵娟与共,
两个千年之隔的今人和古人打上照面。
不过,每个月都有十五,
为何单单八月十五最能代表团圆、圆满,
并成为了隆重节日呢?
这就与秋季大有关联了,
一方面天高云淡,月明星稀,
月亮显得特别皎洁;
二则春华秋实,丰收在望,
劳动者都想阶段性放松、庆祝一下,
此刻正好出现了一轮满月,
酷似金饼、玉盘。
于是人们发挥想象,
摘下圆玉盘,
放上圆月饼,
或者再嵌入圆圆的蛋黄……
前后比较,从二月到十二月,
无论是外表还是隐喻,
无论是天时还是人和,
无论是凭肉眼观察,
还是天文望远镜观测,
都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
最精致最明亮,最大气最充盈,
最纯粹最脱俗,最妩媚最浪漫,
最适合吟诵玩味,
最适合花前月下!
原来,中秋之意不在秋之中,
在乎秋之月也。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庸哲学,
表面的名字不重要,
但求平庸、朴素,
内在的本质则必须中不偏,庸不易,
百分百的精准,
百分百的高大上,
这种连圣贤都不易做到的抱朴守一,
中秋之月竟做到了,
它理应接受万人的仰望与膜拜。
说到这里,有人不免心生遗憾,
中国人是独钟太阴,不重太阳吗?
非也。
我们从来都是追求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的。
古人早就为与秋月对应的春阳
也设置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清明节!
它俩可谓天生的一对,
只是此前无人道破而已。
表象看,中秋之名不提月,
清明之名也不提日,
但不要紧,
他们的关系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一个是与太阳相关的阳历节,
一个是与月亮相关的阴历节。
清明二字最初正是描述阳光的清新明媚,
此时节大自然正处在冬去春来,
万物蓬勃生长的中继点,
到处都是风和日丽,春和景明,
但又还需要暖阳进一步普照。
中秋则处在夏去秋来,由热转凉的中继点,
感觉到炎暑顿消,金风送爽,
但还需要冰轮进一步降温!
如《贵妃醉酒》所唱: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广寒宫……
这里,我把原词月宫改成了广寒宫,
试图给冰轮又添点凉意。
我们若再把"明"字拆解一下,
清明就成了清日、清月,
正好可对应于清明和中秋。
原来它俩还可称之为
清日节,清月节!
继续深究,这两个节日
还都像"明"字一样,
或者说像阴阳鱼一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清明的太阳常因阴雨连绵而少见,
中秋的月亮则因秋高气爽而多见。
还如,
清明节发展到后来,
人们在踏青享受阳春之时,
又增加了扫墓祭祖的环节。
而中秋节在元代,
也曾有人在月饼中隐藏
反抗残酷统治者的字条,
相约八月十五将某些暴虐的鞑子,
送去阴间。
至此,中国哲学蕴含的
新的审美取向便浮现出来,
同样是传统节日,
中秋、清明节的理念,
却比春节、端午和重阳节的
11、55、99等数字游戏更科学,
更少一些尊卑、势利与八卦。
注意看,
中国人赞颂的这两个节日的太阳与月亮,
都既不是极阳,
不会亢龙有悔,
也不是极阴,
不至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它俩甚至也都不是位于正中,
清明在春分之后,
处于整个春季0.66的位置;
中秋也很难碰到秋分,
而相对一年而言,
则围绕在0.618的位置前后漂移。
太阳为什么这样红,
月儿为什么这样鲜?
因为它们在止于至善,
因为它们抛弃了九五之尊,
不走极端,不求中分,
始终止、至在合理范围,
始终保持着均衡状态和最佳形象。
如此,
就必然能到达纯粹美学意义的,
类似于黄金分割的,
——至善之点,至美之境!
(完)
(提要:本文破译中秋与清明原来是月亮、太阳姊妹节。从中国人特别偏爱这两个节日可以看出,中庸之道追求的既不是极阳,也不是极阴,甚至也不是中分,而是事物的合理范围,均衡状态和最佳形象。其审美源于天文气象、数学和美学。同样是传统节日,中秋、清明的理念要比春节、端午和重阳的重一、重五,重九等数字游戏更科学,更少一些尊卑、势利与八卦。)
看到中秋节三字,
人们大约都会觉得古老,
可能还有那么一点落后、蒙昧,
心想彼时肯定没有24节气,
更没有阳历,
所以把八月十五当成了秋季的正中。
只是,几千年约定俗成既这么过,
那就接着过吧,
何况距离真正的秋中即秋分
也不是太远,
我们信奉中庸之道,
差不离也就行了。
再说我们还信奉团圆是福,
这一晚恰逢圆月,
自从元宵之后就面朝黄土背朝天,
没好好看过月亮。
月亮可是中国人的图腾啊,
不但是阴阳盈亏思维的初始模型,
还让两个千里之外的人婵娟与共,
两个千年之隔的今人和古人打上照面。
不过,每个月都有十五,
为何单单八月十五最能代表团圆、圆满,
并成为了隆重节日呢?
这就与秋季大有关联了,
一方面天高云淡,月明星稀,
月亮显得特别皎洁;
二则春华秋实,丰收在望,
劳动者都想阶段性放松、庆祝一下,
此刻正好出现了一轮满月,
酷似金饼、玉盘。
于是人们发挥想象,
摘下圆玉盘,
放上圆月饼,
或者再嵌入圆圆的蛋黄……
前后比较,从二月到十二月,
无论是外表还是隐喻,
无论是天时还是人和,
无论是凭肉眼观察,
还是天文望远镜观测,
都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
最精致最明亮,最大气最充盈,
最纯粹最脱俗,最妩媚最浪漫,
最适合吟诵玩味,
最适合花前月下!
原来,中秋之意不在秋之中,
在乎秋之月也。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庸哲学,
表面的名字不重要,
但求平庸、朴素,
内在的本质则必须中不偏,庸不易,
百分百的精准,
百分百的高大上,
这种连圣贤都不易做到的抱朴守一,
中秋之月竟做到了,
它理应接受万人的仰望与膜拜。
说到这里,有人不免心生遗憾,
中国人是独钟太阴,不重太阳吗?
非也。
我们从来都是追求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的。
古人早就为与秋月对应的春阳
也设置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清明节!
它俩可谓天生的一对,
只是此前无人道破而已。
表象看,中秋之名不提月,
清明之名也不提日,
但不要紧,
他们的关系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一个是与太阳相关的阳历节,
一个是与月亮相关的阴历节。
清明二字最初正是描述阳光的清新明媚,
此时节大自然正处在冬去春来,
万物蓬勃生长的中继点,
到处都是风和日丽,春和景明,
但又还需要暖阳进一步普照。
中秋则处在夏去秋来,由热转凉的中继点,
感觉到炎暑顿消,金风送爽,
但还需要冰轮进一步降温!
如《贵妃醉酒》所唱: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广寒宫……
这里,我把原词月宫改成了广寒宫,
试图给冰轮又添点凉意。
我们若再把"明"字拆解一下,
清明就成了清日、清月,
正好可对应于清明和中秋。
原来它俩还可称之为
清日节,清月节!
继续深究,这两个节日
还都像"明"字一样,
或者说像阴阳鱼一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清明的太阳常因阴雨连绵而少见,
中秋的月亮则因秋高气爽而多见。
还如,
清明节发展到后来,
人们在踏青享受阳春之时,
又增加了扫墓祭祖的环节。
而中秋节在元代,
也曾有人在月饼中隐藏
反抗残酷统治者的字条,
相约八月十五将某些暴虐的鞑子,
送去阴间。
至此,中国哲学蕴含的
新的审美取向便浮现出来,
同样是传统节日,
中秋、清明节的理念,
却比春节、端午和重阳节的
11、55、99等数字游戏更科学,
更少一些尊卑、势利与八卦。
注意看,
中国人赞颂的这两个节日的太阳与月亮,
都既不是极阳,
不会亢龙有悔,
也不是极阴,
不至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它俩甚至也都不是位于正中,
清明在春分之后,
处于整个春季0.66的位置;
中秋也很难碰到秋分,
而相对一年而言,
则围绕在0.618的位置前后漂移。
太阳为什么这样红,
月儿为什么这样鲜?
因为它们在止于至善,
因为它们抛弃了九五之尊,
不走极端,不求中分,
始终止、至在合理范围,
始终保持着均衡状态和最佳形象。
如此,
就必然能到达纯粹美学意义的,
类似于黄金分割的,
——至善之点,至美之境!
(完)
前一篇:七夕是如何逆袭成情人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