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美
谈美书简》,朱光潜。“谈美”部分是朱光潜年轻时写的,共十五篇文章,都很好,通俗易懂。也都很基础,难怪被当作中学生必读书。我且做“朝闻夕死”。
“一首诗作成之后…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与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他所得深浅和他自己的想象与情趣成比例。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一切艺术作品都如此,没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读者要有更好的修养,才能有更深的愉悦;读者也要有更好的“创作”,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活起来。契诃夫的《樱桃园》《海鸥》,老舍的《茶馆》,人们仍在排,仍在演,仍在改,读者仍在抒发各种新感受…因为它们是经典佳作,是活下来的剧目,它比作者的生命更长久。
“诗有可能解说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的地方。不可能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可谓“”诗无达诂”。诗的魅力,艺术作品的魅力,生活的魅力。无限自由,无限空间,无限可能性。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己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这个我有感悟,苏东坡说:“论画与形似,近于儿童邻。”画不是像才最好。但西方那些近于摄影的油画该如何评价?我至今不解。
艺术与人生要有距离,就是说,你要站得高,有审视,你才能把你经历过的写好;
“事物如果要能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气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它都是’抒情的表现’。”
应该是说,哪怕表现的“自然美”,里面也是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的,我们在欣赏这种美,同时也在体会创作者的情感。
谈到灵感。他提到了潜意识。“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才会成熟。功夫没有用错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仍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这其实就是“功夫在诗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人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看生活就乐趣多,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谷路旁的标语,朱先生在文末馈赠给了我们。告诉我们在追求各种高大上生活中不应忘记的生活态度。这是智者箴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