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度

(2021-03-14 22:48:34)
标签:

东山魁夷

中国

唐朝

高度

分类: 读书笔记
                                         高度

这本书记录了东山魁夷1976年以后,连续三年来中国的一些感受。有点美化,也许是善意,也许是艺术家的眼光。但仍有趣味,我们身在中国,对中国文化熟视无睹,如苏东坡的诗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反而不能有更明晰的认识。

 

 1976年第一次来中国。他写西安,想到了唐朝:“像那样达到了登峰造极时期,势必迎来衰亡的年代。”写新疆的高昌遗址,“高昌城自西汉至明朝初年,隐秘着一千五百年的荣枯盛衰的梦幻。”这里很明显能看到日本人心里常有的悲剧情结。

 

旁观者的敏锐。“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印象,那就是在悠悠大地的广袤中,诞生的雄伟风景和大陆性风土所拥有的庄严。”

 

(写洛阳龙门石窟)“在灿烂的阳光下,它那丰满艳丽而又凛然的风貌,正说明了这是从中国广袤的风土中产生的东西。”

 

日本是个岛国,风景和中国是不一样的,他立刻能感受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袤国土,大陆风土的独特。

 

学贯东西的高度。东山魁夷曾经在德国留学,对西方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又回到日本,追求纯粹的日本美。走了这样一条独特道路的东山有自己的看待文化的高度。在去新疆的时候,他写到,“……沿着绿洲与绿洲联结起来的通道,把中国的丝绸运至遥远的罗马,把印度的佛教传播到遥远的日本。正是这块西域之地,成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最重要的结合部。”

 

“中国的丝绸之路……外面传来的文化,从遥远的罗马,波斯,印度,经过这条路与中国的隋唐文化交流,从而传播到远东的岛国日本的奈良都城……也能切肤地感受到从古老时代就开始的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

 

世界在他眼里变小了,他能看到无形的文化的交流,这是他的高度。因为高度,也因为旁观者更容易保持一种冷静客观,对于我们自己熟知的土地和文化,他反而能有更公正明晰的认识。我们过去一提起这些,旋律与基调似乎都是我们地大物博,比西方早多少年……云云,理性又公正地把中国视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的角度不多,所以,读东山的文字,是开眼界也有趣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朦胧
后一篇:《美的曙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