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 喜丧

(2014-01-26 00:38:05)
标签:

《史记》

白骨

悲悯

喜丧

红白喜事

分类: 随笔
          《史记》﹒ <wbr>喜丧


     最近手机里存的是王立群读《史记》,起床听,刷碗听,在地铁听,听得很入迷。前些天是汉武帝,这两天是秦始皇。当然知道通读《史记》的重要性和意义,可是,我对生活屈服了。我没有时间,只能追求这种评书似的,快餐式的文化了。也总比饿着强。

 

我真被吓得不轻,实在是精心动魄。


萧墙里血流成河,不知多少太子被废,然后自杀,多少太后被废,被杀;

 

昨日权倾朝野,今日暴死街头:李斯尽享荣华,又被腰斩于市;窦婴灌夫田蚡在宴席上拔弓剑弩,灌夫被诛族——汉代常见的灌姓如今却是非常罕见,想必他的后代已经断绝了。

 

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军,最后被秦王逼得自刎;李广半生攻打匈奴,失败后自刎;

 

 至于百姓,那就不用多说了,秦围邯郸,邯郸城被困,人们易子而食;晋王为试太子敬献的肉是否有毒,就让小吏尝食,当场毒死;被活埋了的四十万赵军……

 

司马迁是伟大的,他记下了君王世家的传记,也记下了君主之外人臣的传记。但是,也如此而已。几千年来,对无名的白骨有过同情的史料可谓少之由少除了诗人在诗文里流露出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朝来有乡讯,犹自寄寒衣”。“一将功成万骨朽”。

 

想起了到现在我们还要说的“红白喜事”,我这样贪生怕死的人,是理解不了白事的“喜”的,我还是觉得只要是丧事,就是悲的。听了《史记》里讲的那些惨烈的人生:如同草芥般被屠杀的生命,战死疆场的士兵,在饥荒中被吃掉的孩童,忽然理解了喜丧。

 

任何一个生命的离去都是悲哀的,没有一个亲人不感到悲伤。但是,在这一生里没有因病魔早夭,没有被无辜诛杀,没有在壮年当做炮灰,虽说也许艰难也许贫寒,但是,年老时有儿孙围绕,侍奉床前,最后病死家中床上,比起那些在早死冤死惨死的生灵,的确是喜丧。

 

很感动发明喜丧说法的人,他应该有颗丰富慈悲的心,他的心里包容了人间疾苦,世道艰难,珍惜生命,悲悯苍生,对那些沃野千里的白骨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对历史政治天灾人祸无法把握的喟叹,才发明了喜丧,“红白喜事”的说法。“多少少年郎,不见白头死”也是来自民间的诗文,这种悲悯来自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比“杀身成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要可贵的多。我珍惜这样的中华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