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北京牛街改氏宗嗣考》读后

标签:
柳河村人改氏家谱仗义敬业爱群 |
分类: 读书笔记 |
1
改氏从西域来,姓氏来自音译,阿拉伯语 “宗教大法官”之意。一世祖改住是与元代宰相阿合马等人齐名的重要官员,明初与大将徐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人出征,屡建战功;二世祖改志在靖难之役中,大败李景隆于白沟,攻德州,打济南,在东昌大败盛庸——这都是朱棣夺取政权最为关键的战役。
作者开篇写道:“改氏……辈辈忠良,满门忠烈”,此话不是空穴来风,比前两位战功卓著的先人,后人更胜一筹。
清代的改务新,改日新,改光宗,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出色的官员。改务新是武举人出身,但到施州后,看到当地民风彪悍,开始兴建学堂,使当地的苗民得到了教化,苗民最后十分恭敬学堂;当地水灾,改务新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开国库放粮;康熙到山西巡视时,发现当地部队军纪不严,武功不强,调改日新任职,改日新将队伍训练得极为有素,军中士气大增;后随年羹尧护送六世达赖进藏,长途跋涉,但其队伍伤亡极小,且比出发前要强壮;改光宗带兵治兵也是极有方法,乾隆曾当面考核改光宗的武艺,给予改光宗极高的褒奖。
在改氏中,最为闪光的,还属十一世改弼廷,他以布衣之身,在康熙年间牛街回民卷入的所谓“回民奸细案”中,挺身而出,挽救了千百个牛街回民生命,使这桩惊天大案化险为夷;捐资建立牛街东寺,奏请康熙赐牛街教子胡同礼拜寺为敕建礼拜寺。改弼廷之于牛街回民,真可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提到过撰写这部家谱的困难。我深表同情。中国这样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国家,《二十四史》就是帝王的家事,司马迁《史记》的一大功绩就是开始为帝王之外的人作传。作者在搜集整理家谱的过程中,来自自家的文字记载非常稀少,使写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的,是作者读到了天津美院何延喆教授的《改琦评传》中的《宛平改氏世系表传》,为清代文人钦善,画家改琦的朋友所做,这篇文章记录了改氏家族中十五个突出人物,(包括我们上文提到的),成为作者撰写家谱的基础。此外,作者又参考了《冈志》,金吉堂《教门杂识》之类的史书,一些近代回族史研究者的文章,增进了考据的确凿性。我们看到,由于改家在回族史,文明史上的贡献,家族之外的人也在赞美和记载他们,很多的资料来自外人,汉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历史是公正的,为人民留下光辉业绩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何谓薪火传承:人们无时不在寻找着良知,正义和公理,无时不在向后人传承。
另,考察改氏族人,可以发现,在专制的社会,君王的命令,历史事件对改氏命运有极大影响。如改光宗因为年羹尧的失宠而未得到应有的升迁,改吉祥因为躲避魏宗贤的宦官之祸远走海南,孙殿英盗墓之于改松岩的“集珍斋”,“牛街造反团”之于作者本人……刘心武说过,人是历史时空捕捉的人质,个人无法摆脱历史的束缚。
2
众所周知,明初朱元璋“走兔死,走狗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局面十分动荡。改住父子能在众多回民将领遭难的情况下,保全自己,让后代在有明一代世袭高官厚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换句话说,适者生存,在枪林弹雨中屡战不死的士兵,除了幸运,仍要说明他的反应能力较强,改住父子,应该说是较为聪明;第二个可能是改住的官职没有遭难的蓝玉、沐英等人高,这就应了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恐龙消失,是因为它过于庞大,过于极端的物种,不是最容易繁衍生息的物种。
改氏后卷入清著名的“海富润”案,虽由于乾隆明察,没有遭灭顶之灾,但其后人不再允许参加科举,因此,改氏后人从此不再做官。之后出现画家改琦和女画家改允绵,这与曹家败落后出现了曹雪芹,清王室解体后出现了溥心畲等画家很相似。这不是偶然现象,良好的基因,几百年荣华富贵,子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艺术修养也在不断提高。没有条件入仕后,潜心艺术,很容易有所突破。这与我们长期认定的 “砸碎万恶的旧世界”的观点有了冲突。其实,财富世袭对艺术发展有良好的影响。社会若总是在动荡中,财富得不到保护,艺术之花就缺少了沃土。总是企图砸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其实是一种浪费,一种对文明的践踏。
从改氏族人的人生轨迹中,我们看到,改氏从古至今,都有崇文尚武的好传统,文官武将,各领风骚,才人辈出。这里面,有基因的遗传,也有榜样的力量。潘光旦写过《中国伶人血缘》,《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明代嘉兴的望族》……他肯定人才产生的先天条件,即血缘,家庭或者说地域,对人的后天成长有深远影响。但愿这些都能激励改氏后人。也不枉作者撰写这部家谱的良苦用心。
但是,当很多因素处于劣势时,也很难挽回大局,如改家在清后期已经落到贩夫走卒的处境,虽后来也出现转机——改松岩在民国年间成为京城珠宝商里的翘楚,但这一次,改家沦落的时间过长,富贵时间太短,对子女的教育上还没来得及下功夫,(也有回民比较封闭的原因)改家文化层次的全方位提高,尚且需要一段时间。川端康城说:“先祖的血脉蕴藏在几代人的身上,最后才能绽放出一朵花。”我们相信,改家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正直良善,仗义豪爽,求知求美的因子,如果能振作士气,重视教育,定能“千树万树梨花开”。
3
清后期,改氏族人 “泯然众人矣”,很多族人都不可考,大概四代人,没有任何名字,生卒年的线索。其实,在很多的家族里,这样的族人是非常多的,辛苦劳碌一生,却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作者在开篇处写道:“作为牛街改氏家族……既无造反作乱的流民草寇,也无鸡鸣狗盗的恶之徒,既无卖国求荣的奸臣叛将,更无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的猥琐小人……”改氏的文官武将值得纪念,但是,这些没有留下恶名的卑微族人也值得后人尊重。一个人,没有罪孽,没有侵占他人的人生资源(像慈禧那样奢侈地生活,就侵占了他人的资源)在大地上诚实劳动过,为后人的生命和品格做过传承,那么,他也无愧于祖先和后人,同样可以和那些建功立业的祖先共同排列。
作者也是这样实践的。作者在考证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时,都没有放过一点线索,吝惜过一丝笔墨。写到改光宗这个重要的人物时,涉及到了一个在进藏过程中牺牲的兄弟,尽管这个人物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作者仍对他的身世进行了考证,且表示了哀悼。
长期以来,人们在修订家谱时,喜欢攀权附贵,寒素之家甚至在修订家谱时有羞涩之意。但作者的话给了我们新的思路。修订家谱的意义有很多种,其中之一是用祖先的高风亮节激励后人;其二就是肯定先人虽为普通百姓,但正直为人,敬业乐群,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参与者。前者可贵,后者立意更高。 “艳不求名陌上花”该是我们这个忽视个体的国度不够重视,但极该重视的视角。
古往今来有很多个姓氏,有的姓氏五千年来繁衍不息,成为华夏大姓,有的姓氏曾经显赫一时,人丁兴旺,但最后却成为稀少的小姓,或者完全消失,每个姓氏里,都包含着让人唏嘘的历史与命运的悲欢。决定姓氏家族命运的,除了时代和偶然,还有必然:良好的基因,顽强的生命力。只要繁衍生息下来的,就是一个历经了磨难,病祸,灾荒,了不起的家族,就有着一部血泪浸透的历史,都是让后人肃然的。因生命而敬畏,因传承而庄重,编篡整理这样的家族历史,是后人有情有义的文明行为。
4
书中后半部分,属生活回忆录,作者和其他改氏后人对近年家事,祖辈的生平做了仔细的采访和记录,比起单纯的罗列姓名辈分的家谱撰写,有一定的新意和突破。很多描写都十分感人——这些笔墨里,融合了先人的眼泪和鲜血,写出的是一幕幕巨大的人生悲剧,一段段血泪交织的家国历史。
其中,作者祖父改松岩的命运最为令人唏嘘。改松岩曾富甲一方,他的 “集珍斋”曾是民国年间京城珠宝界著名的字号,后来在内战的动乱里衰败,最后家徒四壁。这里有时局动荡的原因,也有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改松岩和自己的哥哥晚年因为生活变故,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当改松岩无常的消息传来,哥哥步履踉跄着奔向弟弟家,大放悲声:“我的兄弟啊,我的兄弟啊……”这样感人的描写不是艺术家的手笔,只能来自让人心碎的生活。
作者堂弟改敬信写到,当年他曾经多次去长阳农场看望二伯,除带去一些生活用品外,还把自己发的劳保手套带给二伯,二伯是作者的父亲,在长阳农场已经“改造”了二十多年光阴,在那艰苦,远离亲人的地方,看到已经长大成人的晚辈来探望,该是多么温暖和安慰的事情。
亲情是人在尘世的最后一条防线,有亲情,有爱,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在这悲苦的人生中,我们还是看到了爱与亲情,心中应有几丝欣慰。
作者关于父亲的回忆中,有两个令人心碎的情节,一个是父亲因为买不起闹钟,担心耽误起床而患了失眠症;一个是作者下乡前,父亲一共花了八毛钱,给儿子买了一双前后都带补丁的解放鞋,一个换过底的脸盆,一根行李绳,路遥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过:少平要去黄原打工前,父亲把家里的一个拉链包让村里巧手的田海明修好,送给了儿子……作家是伟大的,但是,比他的笔更深远的是生活。
由于年代久远,条件所限,很多人提起先人的生活,几乎就是四顾茫然。但是,当我们知晓了先人的故事,即便是生活琐事,也是亲切和感动的,深沉和复杂的——感受那些给了我们独一无二DNA的先人的生命足迹,会让我们体会到遗传与生命的神秘,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时空的关系,以及社会历史的重重思考了。
美国耶鲁大学提出“人文教育是培养有历史责任感的,心智高尚的人。”通过了解亲人的悲欢,了解时代与历史,关怀人的命运,悲悯他人人生,这不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吗?我相信改氏后人读到这些亲人的回忆录,会有一种切肤之痛:彻悟红尘富贵,体会命运诡谲,咀嚼社会人生,应该是一次极为生动立体的学习。
5
经过几十年的蜕变,如今很多人目空一切:无自然,无神灵,无祖宗,无历史,蔑视一切。在这个时候,考证自己家族的历史,对给了自己生命的先祖一个纪念,是包含着人性温暖,闪烁着文明光泽的行为。对我们回回民族的意义更是巨大:改氏家谱中杰出的人物,增添了回回的自豪感;第二就是改家后人的回回身份。历史上,有很多世家后代汉化,今天,汉化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北京芦井回民公墓里,甚至经常能看到刻着“堵瓦”的墓前放着花圈和贡品,不能不令我们痛心疾首。很多年轻回回概念混乱,不懂得对我们回民来讲,尊信真主,保证子孙后代的回回身份,是回族伦理中的伦理。其实,对回回先人来说,后代在自己墓前放花圈和贡品,几乎是泼屎尿般的羞辱,还谈何纪念和孝顺?同样,如由已变成汉族的后代撰写回回先祖的家谱,已全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改氏六百余年回回身份传承,也令改氏先人,乃至我们所有回回欣慰。
6
改氏从西域辗转来华,定居北京,六百多年里,犹如人世的一幕沉重的戏剧。尤其是一条几百米长的牛街,在繁华大都市的中心,见证了改氏二十几代的生死歌哭,富贵荣华,贫寒凋敝。牛街礼拜寺巍巍的邦克楼,几百年里,倾听过多少次为改家新生儿念的喜经和知感经?倾听过多少次为改家亡人念的讨白和塔哈?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改氏一支后迁往松江,后人散居南京上海)
但是,从这部家谱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朝廷命官成家立业,名不见经传的后人也都娶妻生子。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困苦,沧桑,改氏血脉仍在京华牛街延续,默默存在,生生不息。虽不再是高门宽宅,但胡同深处如豆的灯火也不失温馨——改氏后人平静又充实地在新月与残月的交替中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人世的热闹和清明。
总体来说,这部家谱记载了改氏二十几代人的人生轨迹,意义深远:对先人,是追忆和怀念,对后人,是激励和教育,对社会和回族同胞,是文化的整理和保护,也给我们留下了家谱写作的若干思索…… 可谓“曲终人不散,江上数青峰”。
7
作者改敬礼是改氏二十三代传人,豪爽仗义,乐观阳光,颇有“乃祖之风”,文革中为护族爱教的“牛街回民造反团”鸣不平,吃尽苦头,用他自己的诗句形容:“情系星和月,联手战荼毒,清真正气在,为族鼓与呼”——更是改家仗义执言,爱族爱教的好传统。晚年为整理改氏家谱和牛街文化殚精极虑,对改氏和回回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改氏先人若后世有知,想必也该颔首微笑,赞:“好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