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尚

(2012-06-17 23:41:38)
标签:

俄罗斯

金蔷薇

高尚

蒲宁

诗人

分类: 读书笔记

       高尚                     

 

                  《金蔷薇》片段

 

   离家前,在书架上徘徊,四个小时的车程,我想过得充实点。选来选去,最后选了本《金蔷薇》,这本书我很喜欢,但是,总是有种看不透的感觉,而且,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字太小了,我这视力好的人都觉得累。

 

   在火车上,打开一罐咖啡,幸福地温习起这本书来,而且,很快,就找到了我最喜欢的那段话:

 

  “在人群中走着列夫托尔斯泰,离他几步远是陀思妥图耶夫斯基,他们同各自的真理的信徒一起,走向光明的然而目前还是很遥远的未来。关于这光明的未来,他们两人曾不知疲倦地谈了整整一生。”

 

   每读到这段话,我都是肃然起敬,对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整个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民族,都充满了一种崇敬,也知道了世上有一种叫做“高尚”的情怀。中国的文学,当代的文学,缺乏的就是这种高尚,太多的鄙俗,太多的“农民视野”,美学里有审丑,但是,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美,他的眼里看不到美,他的审丑也谈不上美。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抒情永远是主要的内容和风格。俄罗斯作家,总是对自己的民族,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热爱,对人类的命运,总是认真思索,对高尚的人生和品格,充满了毕生的仰慕。

 

   “我还是个青年时,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内,第一次觉得做个人是幸福的,并且懂得了人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人,成为好人。”

 

   我忍不住抄录这段文字,我是激动的,为流逝的年华哀叹,为曾经的理想伤感,甚至热泪盈眶,我相信白雪覆盖下的青青的麦苗,相信果壳里是干净新鲜的果肉一样的心,相信心的力量,相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的庄严的愿望。

 

    是的,当你对庸俗的社会和人生感到失望,不相信高尚时,就去看看俄罗斯文学吧,如果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太沉重,就去看看抒情帕乌斯托斯基,看看他介绍过的那些作家,蒲宁,库普林,勃洛克吧,那些不是声名显赫,但是,仍然有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热情,高尚,略带忧伤的美好的作品吧。

 

 

                       随笔蒲宁

 

    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有些作家的小传,我很喜欢看,不是对这些作家感兴趣,是喜欢帕乌的文笔,他在描述一种劳动,一种学科,一个人的时候,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在描述作家这个从事抽象的艺术创作的职业时,他同样是这样。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人读时,相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的认知,一种心灵的喜悦和升华。最开始在他那里知道了蒲宁,但是,我不知道,我后来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布宁散文》的作者,就是蒲宁,而是当我经常爱不释手地充满了欣喜地读着《布宁散文》时,我才恍然,这个布宁,就是帕乌笔下的蒲宁。

 

    这是散文,但是,他的本质是诗,蒲宁是个早期是个诗人,没错,他的散文也仍然是诗,无论写什么,情节怎样,不变的,都是一种诗情,略带忧伤,对生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对苍白的人生的无奈,对心灵距离的悲哀。都是我们心头常常徘徊的内容,但他写得美,也写出了我们不能言说的那些复杂的内容,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怀。

 

   这本书我读了几遍,里面留下铅笔,中性笔的痕迹和眉批,这些话我如今读起来感到很吃惊,我不知道这是我写的。我感到我现在没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思想和感受有时候不是越成熟越好,所以,不要担心书的清洁,随身带着本子,在上面写下随时的感受吧。

 

   里面有一篇《陈年旧事》,让我心惊。他写了一个早年在莫斯科认识的一个极为平凡可悲的小人物伊万内奇,他平凡的生活里出现的变化就是他羡慕模仿起了一个落魄的公爵。事情是令人心惊,写出了伊万内奇人生的可怜和可悲,但这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里面充满了随时都令你欣喜的诗意。

 

   “每年的春天都意味着某种旧事物的结束和某种新事物的开始”。“夏天总是使人觉得一定是幸福和长久的。”,“在不久之后的一天,我们,即公爵,伊万内奇和我,就分手了,不是分别一个夏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永远。对,不多不少正是永远,就是说,直到世界死灭不再相见。”“哪里想得到他们会永远留在我对往昔的既甜蜜又苦涩的梦中……”“亲爱的公爵,亲爱的伊万内奇,你们的遗骨今安在?我们共同的那些愚蠢的希望和欢乐,我们那个远远逝去的莫斯科的春天又在何处呢?”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戏剧性的结尾,就是普通的分别,但是却无比耐人寻味,我们一生里要经过多少这样平凡的分别啊,但是,因其平凡,也往往能在我们心里涌起一起更为复杂的感受。蒲宁说出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悲哀,怜悯和诗意。

 

   《大水》是游记,写得很好,游记是最难写的,再动人的游记也没有意义,我不相信谁看的进去。你得写出超乎游记之外的东西。

 

    他写到了一个梦,梦到了父亲和母亲,“我很清楚,他们早已故去,可是依然活着……他们看着我,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笑容……他们的微笑里还有着这样一层朦胧的含义:愿上帝祝福你,用你应从上帝那里得到的短暂的在世时日生活吧,享受快乐吧。”

 

   《不相识的朋友》,虚拟了一个女读者写给作家的信,“大西洋海岸哀愁而又伟丽的月夜……”“您永远不会认识我,永远不会遇见我,而这中间也包含着很多凄恻的美。”这和泰戈尔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有相似之处,都道出了人生的悲哀。人本来就是孤独的,心灵的相通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一件事,而且,世上还有一种注定无法相间的“缘”,注定了人心的孤独,人的孤独。

 

   “我该如何感谢上帝赐予我这一切啊——这一切快乐和新鲜的感受!难道我有一天已经感到如此亲切,习惯,可贵的一切会一下子被剥夺吗,一下子,而且是永远地(无论地上还有多少千年)被剥夺吗?怎么相信这一点,怎能安于此?怎能理解这其中包含的全部慑人心魄的残酷与荒谬啊?任何一个人的心灵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这一点,那么终生对我们紧追不舍的痛苦,为何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刻不可复返地逝去而感受的痛苦,又从何而来呢?”

 

   照片上的蒲宁,英俊但是忧郁,在思考,也在思念,思念俄罗斯,他反对十月革命,1920年离开俄罗斯后,定居法国,从此再没有回到俄罗斯,但是,他深深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我相信,我也赞同他,对于暴力革命,我反感得很,包括十月革命。

 

   看看蒲宁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散文版本不好,但好像没有合适的版本,只能凑合看了,我手里有一本《蒲宁回忆录》,小薄册子,很粗糙,还没看完。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帕乌托斯耶夫斯基反复提到的,当当网上有,下了团就填订单,盼望能得到许多心灵的喜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