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的“司母戊大方鼎”,去年因改名”后母戊大方鼎”闹得沸沸扬扬的
著名文物。
关于文物的解说我不多说,我的链接里有“数字百科博物馆”,http://baike.baidu.com/view/4171359.htm,普及一下它的知识是很容易的。只简单说说它的概况。它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是中国目前所知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

关于它改名的原因,也不复杂。鼎里面的铭文的前一个字,当初考古人员认为是“司”字,现在专家认为,商代文字可以正反写都可以,读成“后母戊”更好些。鼎是商代的某王祭祀其母亲铸造的,“戊”是这个王母的庙号,“后”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商王之后,比“司”的意思要通。
我的一点感慨是,这个鼎如此厚重,巨大,是青铜器的杰作,国家一级文物,连改名都在全国引发了沸沸扬扬的争论,可见它的举足轻重。当初,能铸造如此巨大的器物的人,地位的显赫和祭祀对象的高贵也是可以想见的。可是,3000多年后,考古人员给出的信息仍只是商代的某个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一个叫“戊”的女人铸造的大鼎。祖庚和祖甲都是商王武定的儿子,《史记》上有若干记载,但究竟是哪一位,无法确知,其母的信息也无非一个“戊”的名字,她不像同为武丁皇后的妇好,后人还大抵能考证为武将,而“戊”的生平,我们至今全然不知。
没有什么功名奈何得了岁月,没有什么权贵奈何得了历史。它们留给我们的关于人生命运的怅然,和融入了安阳乡下青青麦田里的千千万万个商民的命运,应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除了这些,青铜器的铭文,到了周代,还经常用简短的几十个文字,记载哪年哪月哪天,攻打什么地方,国王赏赐,出嫁女儿等等大事小事,读来也萌生了很多遐想。我没有那些阶级意识,对王侯们有什么批判,只想到在他们的生命里,也有“乙丑”“丁巳”,也有孟秋,仲夏,他们也曾感受过岁月更迭中的欣喜和索然,从而感受到了他们存在的真实。对这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有了同情,有了惘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