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城的老胡同

(2011-01-31 16:44:28)
标签:

西四

胡同

生死歌哭

悲欢

淡定

分类: 见闻

                   西城的老胡同

   偶生小恙,每天去医院。出平安里地铁,经过西四古老的胡同区,每天走一条,八条胡同走了五条。这是元代就有胡同的格局,算起来,该是六七百年的光阴,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文革,我搜肠挂肚地想,也无法想象,这里曾经的沧桑。
 
如果象童话里说的那样,亡灵有机会探访人间,几百年前这里住过的人,还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家的胡同,院落,真是个奇迹。旅居海外的九十高龄的作家凌淑华临去世前,在救护车和担架的护送,回到了史家胡同的出生地。曾经的家变成了幼儿园,孩子们用鲜花和好奇,怜悯的眼光欢迎了这位老奶奶,这是北京胡同特有的一首诗。凝固的是老胡同,流动的是不息的生命。
 
胡同很宽,很长,路面整洁,没有以往看到的胡同那样局促,比以往看到的胡同都更长,更宽绰,雍容。冬日下午,胡同里非常安静,休眠的老槐树默默无语,屋顶热水器的铁皮上映着微红的晚霞——黄昏很快来临。几百年里,胡同见证了无法计数的晨光与晚霞,春秋和冬夏。胡同人家娶亲和出殡的人群,也都是从这里进出。面对人间的悲欢遇合,它欲说还休。
 
                   西城的老胡同

    最先注意的,还是那些比较完好的大院。最能见证沧桑的就是门墩上模糊的石雕。还有那昔日代表着尊贵的下马石。平坦坚固,上面隐约可见被涂掉的办证人的电话。“门前拴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往日的荣辱,世道的艰难,都在其中。上午的阳光正好,照在静悄悄的紧闭的朱门上。多少光阴,多少岁月,多少悲欢,多少不想言说的往事,都在这静静的朱门里。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在闹市深处享受岁月的安宁和踏实的人间岁月吧。
 
更多的是杂得不能再杂的大杂院。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不太多,但也有,从半开的门里,可以看到有精美石雕的影壁,一扇旁门通向大院,隐约可见院里的红墙绿窗,自有一番典雅沉静。这时候,想起这些大杂院,真感到是落难的公主,狼狈落魄。但是,也可谅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也是必然的趋势。就是旧,设施上的无可奈何,但是,在人力许可的范围,院子里呈现的,还是勤勉,朴实和整洁。小过道扫得干干净净,废物堆放得整整齐齐。门楣上还留着端午时插得早已枯萎的艾蒿。胡同的尽头有家食杂店,门口有个电箱,主人充分地利用了这个空间,放了两个鸟笼,旁边还挂了个灯笼,老北京的遗韵,依稀可见。“歌华有线”,“三元牛奶”的箱子,又带来了现代的气息。这是一座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馆,比紫禁城更有味道,也比衣一带水的那个邻居的新闻里,舞台布景似虚假的百姓之家更真实和动人。
 
西四北五条胡同,明代叫石老娘胡同,相传这里住着一个姓石的接生婆。北京无论怎样雍容,怎样皇权富贵,很多胡同都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羊肉胡同,臭皮胡同,劈柴胡同,钱粮胡同,生动得几乎是部《清明上河图》,虽然有时显得俗气了点,但是活泼生动,红火热闹,有人间烟火。
 
石老娘,大哑巴(大雅宝胡同),小哑巴(小雅宝),这些本来无缘青史,偶然被后人记取的人,却引起了我们关于生命的更多的思绪。因为他们来去无踪,对他们的命运,我们有了更多的怀想:存留人世的几十年,他们幸福吗?悲哀吗?也在这胡同的荫凉里歇脚?也从这里拐向繁华的西四大街?也为元宵节的花灯欢愉,为中秋的圆月惆怅?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逝去的人,对于我们大多数是这样的情形。而我们自己,也即将汇入到这平静又安详的长河里,若干年后,和他们一样,不为更多的后来人所知。
 
                  西城的老胡同
                                                           (程砚秋故居)
    北三条胡同里有程砚秋故居,程先生1938年开始此居住,住了二十年,直到去世,现在,他的儿子还生活在这里。程砚秋六岁学戏,走过了非常悲苦的道路,因此,不允许子女学戏,很早就将儿子送到国外留学。如今子女大多功成名就,如今住在这里,一定是喜欢四合院的雅致悠然的气氛。这样的老宅子,总让人想起“生死歌哭”:生于斯,歌与斯,哭于斯,宅子见证了很多个体生命的历程,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悲欢。这个词是五千年农业文明喜欢安居乐业的汉族语言里特有的含义深厚的一个,充满了诗情。
 
刚想拍一家理发店门前的码得整齐的煤饼,表现一点老北京的古风。但是,被里面的情形扫去了兴致。大玻璃象橱窗一样,里面只有简单的几样理发用品,坐着一个落寞的穿着暴露的女子。这是一种比较低等的皮肉店。几乎每条胡同,都有这样的店。大概这里房租不是很贵,又临近闹市,交通便利。她们已经不是很年轻了,脂粉很重,坐在那里,除了一个人在织毛衣,大都在发呆,百无聊赖的样子。这也是古今一景,男人,金钱,买欢,安逸,享受,纠结了几千年了。   
 
                   西城的老胡同

   傅增湘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总长,藏书家,前两年他的孙辈为他的遗产,打了场官司,上了媒体,闹得纷纷扬扬。岁月蹉跎,破败的大院早已没有了往日的优雅,很多事情也死无对证。过去的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西城的老胡同

   出了胡同,过了马路,看见朱门石狮,门前的牌子上介绍,这是降清大将祖大寿的宅邸。祖大寿,在辽宁的兴城,记得还有座祖氏牌坊,是崇祯为镇守辽西的祖大寿兄弟立的,这里是降清后进京后的宅邸,祖大寿在这里寿终正寝。这两处关于祖大寿的古迹,居然保留得都比较完好。宅邸后来成为八旗官学,曹雪芹在这里供职十年,构思了《红楼梦》。宅邸东临的大街,是赵登禹路,赵登禹是战死大红门的国民党的抗日将领。这一降一忠,都改变了这里的地名,这里的公交车站,仍叫祖家街。北京的历史,实在是复杂斑驳,沉甸甸。
 
 躺在医院的理疗床上,听着一阵悠远的鸽哨声,感到了北京的古韵。这是家私立医院,设施环境都很好,小护士们大多来自外地,问工资,很低,基本的才一千多,但是,态度很好,工作也非常认真。闲谈了几句,她们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大医院工资高了点,生活得也很狼藉。她们的办公室里有红色可爱的小沙发,玻璃的小茶几,吃饭有食堂。她们温柔清新,在都市里安心气定的生活,比起那些皮肉店里落寞的女子们,更是美丽和令人愉悦的。
 
 在西四的老胡同里走了几天,感到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是那么鲜活和沉重,现实随处触摸,人的命运又无处追寻。但还是有了这样的感受:面对繁华的大都市,逼人的富贵,人需要踏实,淡定,如同胡同里随处可见的勤勉耐用,风韵和优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