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

(2008-07-01 00:0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见闻

 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

      这就是鲁迅文学院,当代很多作家都在这里学习过。我说,就这么一个小院吗?稻花兄说,在北京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有这么大的地方给文学,就很不错了)

 

    时间过得真快,稻花兄刚到北京时给我打电话那天,我记得我还穿着厚厚的毛衣。这一转眼就是盛夏,稻花兄马上就要毕业了,我才又和他联系上。周日,我终于去鲁迅文学院看望了他。

 

    和稻花兄友谊的开始应得益于他的热肠。我是报纸上看到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磨剪子抢菜刀》并获奖的消息的,报上说他曾是辽宁朝阳的农民,在我们家乡打工时,在我们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从而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我出于嫉妒,一下子就记住了他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开始写博客后,凑巧和他加入了一个圈子,开始逐渐熟悉他。一次,我发完了我的一篇博文《怀念路遥》后,冒然给他留言,希望他给我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到底怎样,为什么屡投不重?稻花兄给我留了言,热情地鼓励了我,建议我把它投给北京的大报的副刊。我非常感动——他在辽宁已经小有名气,创作也非常繁忙,对我这个无名之辈的留言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后来,按照他的指点,《中国文化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尽管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对于我,还是一个不小的鼓励。遗憾的是,稻花兄的电影和小说到现在我也没看见过,但是,他的留言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文学能走多远是由人品决定的。”我心里说:是我们的人,是我们自己人。

 

   我从海淀到朝阳的鲁迅文学院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但是,稻花兄来到鲁迅文学院却经过了艰辛的历程,到这里学习要由省作协推荐,推荐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相当多的作品,而且,每学期每个省只有一个名额。每个人来这里学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稻花兄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他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没有任何的关系和人脉,能走进这个文学殿堂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

 

    看稻花兄的照片好象有点凶,但是,接到电话后,我就一点也不怕他了,因为那是我非常熟悉的辽西一带的口音,那种口音有点奇特,但比较温和。看到他后,我就更感到亲切了——他非常和善,而且,他的艰苦历程,我完全能懂:一个没有学历的农民,在没有成名之前,你别指望别人能看得起你。为了吃饭,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他经历过的辛酸和痛苦,应该是我们常人难以承受的。如果攀附一下,他真是我的亲兄弟——我们都从骨子里爱着文学,都为了生存在底层社会生活了很多年。当然,我还处在他做农民工的阶段。而且,如果不努力的话,也许永远地停留在这个阶段。

 

     稻花兄请我吃了午饭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刚点完菜,我就连忙把送他的书和送给稻花嫂的玫瑰精油拿出来了了(否则我会吃不饱的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玫瑰精油是去年从云南带回来的,里面有个好人的故事,我也一直认为只有好人才能够享用它。从博客上我看到,稻花嫂是个非常善良贤惠的女人,在稻花兄没有成名之前,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后来有朋友问稻花嫂是怎样选了作家当丈夫的,稻花兄替她回答:到市场上去,到卖菜里找穿得最破的……不幸的是,我后来还是没吃饱(下午四点就饿了),因为我一直在喋喋不休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这么多年,我和“活”人谈文学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不停地问他,不停地发表着我的看法,抨击着我不喜欢的文风和一些坏文人。稻花兄一直宽厚地笑着,从不反驳我,但也不附和我一些偏激的说法。他经历得多,对很多事情都能有个宽容的态度。对我一直喜欢的散文化的小说,他说了一种我没有听说过的说法,“南方作家爱这么写,我们叫南方路子……”

                               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

   (这个初看起来有点象“打手”的人就是我的稻花兄)

 

     稻花兄耐心地给我介绍了他知道各种媒体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很多文学期刊几乎不用自由来稿,只用约稿;讲述了他当年投稿的经历……我听完感到非常惭愧,他底层生活的十年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剪贴本摞起来有很高。作家,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写出来的。现在,稻花兄写的东西已经根本不愁发,只要写出来,就一定有人要,有的报刊还向他约稿,他编剧的电影已经拍摄了六部,他现在还是辽宁省作协25个签约作家之一(工资不重要,但很多作家都非常看重这个荣誉),他还获得了两届辽宁文学奖……我羡慕地听着,想起了“化蛹为蝶”,也想起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稻花兄的确是个作家,他有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他认真地询问了我周围人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我给他讲了一个来自葫芦岛的女孩:男朋友是博士毕业,在部队工作,但这个男人很抠门,有次居然嫌她饭吃的多,他爱吃的核桃藏起来不给她吃,女孩贪图他的状况比较稳定,只好忍气吞声,她收入不高,不求上进,“我就不爱学习,女人要是什么都行还找男人干什么啊?”我们就说:你最好回老家坐在热炕头上织着毛衣看着电视,唠点张家长李家短……“对,再找个农村瓦匠,早上起来趴在被窝里先抽袋旱烟,往地上吐痰……”去鲁迅文学院看作家太生动了!稻花兄鼓励我把北漂一族的生活状况写出来,把导游生活写出来,如果和他合作,还有望把这些拍成电影。他的话启迪了我,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唯一宝藏。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我给他带的几本书,还有我问他的书,他居然都没看过,有的还没听说过。他说他看的书很少,当然,这有点玩笑的成分,我想他喜欢的和我喜欢的风格一定不太一样。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他是个天才型的作家,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不受他人的束缚,追求自己的风格。我又问了他的文学爱好是不是受家里人的影响,他依然摇头:就是自发的。

 

    我能想象,他来自辽西乡村,那里土地贫瘠,但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无数个苦难的,勤劳的,坚强的,多情的,善良的,无名的人在那里生活过和生活着。他们都是稻花兄的启蒙老师,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在他的心里种植了爱和美的种子。大体来说,稻花兄是一个开朗的,阳光和有活力的人,但是,我还是能感到他笑容背后的沉重,是的,他心里装满了太多的他自己的,及其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的苦难和哀愁,所以,不是所有的时候,他都能笑得出来。真心地祝愿稻花兄一家生活幸福美满,祝愿稻花兄,辽西大地的儿子,用他不倦的笔,写尽辽西的山水大地,风物人情,写尽在辽西热土上耕耘的人们的悲欢遇合,生死歌哭。把他想写的都写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