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岸之迢遥兮,恨吾窝囊之妄追!

(2008-03-16 00:01:07)
分类: 随笔
   去看一个朋友。她也是北漂一族,但她来北京已经7年了,一直在做编书的工作。北京有很多出版社和书商,经常出版那种资料似的书,材料的收集,整理,编排等工作都需要人做。这一行很辛苦,月收入最高也不过3000。在北京,这个收入实在不高。
 
   她住在清华校园的平房里。这些房子具说还是当年林徽因设计的。钱钟书等人都在这里住过。房前屋后栽了一些竹子,使得小院很幽静,雅致。房子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设施还很完善,地上铺着地板,都有卫生间。
 
   她谈起了她这些年的生活。编辑的工作收入不高,如果为了钱,她可以找更好一点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她实在受益匪浅。因为经常编辑古籍,她精读了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几乎所有令我望而生畏的古书,她全通读了。四书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我都说不出什么了,还是她告诉我:《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易经》我是最喜欢的 ……”  
 
    我几乎瞠目结舌。“能看懂吗?”“里面到底讲了什么?”我最常接触的是导游书里的引用的《易经》里风水的言论。我都快烦死风水了。
 
   “哲学,就是哲学,中国后来的很多东西都来自那里。卜卦风水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已。”
 
   “《左传》是最幽默的……”
 
   “ 司马迁就是我的精神伴侣,他高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高兴,他痛苦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哪里是他资料不全自己想像的,我也能感受得到……”
 
   “《论语》完全是关心人,围绕人的,它的包容性是最强的,是最宽泛的,于丹那样具体地解释《论语》是将《论语》庸俗化了……”
 
    “文言文很美的,简约,雅………” “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她象是在对我说,又象是对自己说,眼睛里是一种既热情又虚幻的光芒。我知道那种光芒,那是看书看到佳处,妙处难与人说,也没有人可说时那种幸福又孤独,又甘于孤独的那种感觉。我羡慕地看着她,以前,和朋友们在一起时,说到书,历来是由我做主角的,但是,这一次, 我深深感到,在她面前,我太浅薄了。
 
   也有种想法,也许我看完了这些书,会有比她还深的感悟,也许比她表达得还好……但是,这只能是也许了。这些年我看书从来都是随心所欲,不求甚解。对古代文化典籍,一直敬而生畏。一看文言文就晕,一找注释心里更烦,直接看白话还有点犯罪感。陆续地买了一些,除了《论语》和《世说新语》还够得上雅,其余的,都是明清的那些很通俗的,《增广贤文》,《围炉夜话》之类,而且哪本都是囫囵吞枣。她的话打动了我,也吸引了我。我相信她说的都是多年伏案埋头的真实所悟。古代文化典籍里,一定有一种难言的美和智慧。我心里又着起了火。
 
   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这时间可从哪来?到哪里找那能挤出水的海绵?要充实导游词,要认路,要背景点英文词汇,要练听力和口语,还要给文学点时间,还要充足的睡眠……我真不想活了彼岸之迢遥兮,恨吾窝囊之妄追!黄永玉的一篇文章里写到了达芬奇:第一好的画家,美术理论家,乐器演奏家,建筑家,解剖学家,军事工程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几何学家,水利学家,大力士,雕塑家……“情绪不好的人最好不去参观(达芬奇纪念馆),你会对人生无常之失望,这个老头离人的工作能量限度太远,不可及,唉,彼岸之迢遥兮,恨吾窝囊之妄追!”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俊不禁。这次可是深有同感。
 
    最痛心的是,我知道,人对书的吸收,是分年龄段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对事物,思想,美的感受程度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酒的酿造,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茅台酒的工艺离开了茅台镇,只能酿造出珍酒。人对文明事物的接受,也有合适的特定的时期,自己的0.618,那样,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送我出来,她又谈了好多。我听了感到很新鲜。“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最恶心了,钱理群都说过,北大最让人生厌的是中文博士,然后硕士,然后是本科生,理科生最可爱。”原来,她忙不过来时,也到北大找一些中文系的学生。他们为了挣钱,也都愿意做。但是,她发现,他们有些人能力太差了,但是,骄傲得很,非常庸俗,……”我不理解:“怎么考上的北大的呢?”“都是应试教育的本事,再说,那些教授更糟糕,很多书都没看过……中文系研究生里,通读《史记》的,十个里也找不出一个……”
 
   我羡慕又同情看着她。不比我小多少,也不比我高多少,还是一个人。和一个清华毕业的做TI的男孩分分合合多少年,也没有结果。“他觉得我有脑子,但又觉得我条件不好,他们家在天津,很世俗……”面对清华南门外璀璨的灯火,我真心地劝了劝她不要太倔强。都这个思想境界了,这个年龄了,想找个部分合适的人,都比巴以冲突还难见端倪。
 
   厚积薄发了很多年,她今年有很多新计划,不再埋头看书了,她要开个编辑工作室,开个书店,和网上书店同时进行——她和出版社非常熟。开《易经》学习班,去清华经管学院,给那些EMBA讲国学,到大学应聘……我真心祝愿她一切顺利。
 
   书是个好东西,但是,不是越多越好。它在人的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要合适。人的实践要么与理论并行,要么多于理论。实践太少,理论太多,人一般就会感到不幸福。这个朋友,再看下去,虽说会更渊博,更智慧,但是,估计会更不幸福。
 
   我告诉她讲《易经》时告诉我一声,《史记》便宜又好的版本给我留一套……唉,心象朵花似的,不,不是花,是花骨朵,怎么也开不开的花骨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里着了火
后一篇:读报偶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