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传来了一阵锣鼓声。我和父亲都走到窗前看:几个穿着发黄的白衣服的几个女孩(或者说少妇)骑着几匹蔫头搭脑的马,几个面色黧黑的男孩子敲着锣,举着发黑的旗子在外面走。看来这就是楼上的大妈说过的,附近市场新来的马戏班子。看样子是他们是想走到小区里要宣传一下自己。
敲锣打鼓骑马本来是件体面神气的事,可他们长得穿得都不好,看起来总有点……让人难过。
“一看就是农村来的。”我说。“那是。”父亲笑了,可是,他只笑了那么一下,就一下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表情。
我一下就明白父亲的心了。
河北吴桥,江苏盐城,没有一处杂技之乡不是土地最贫瘠的地方。看过央视的《走遍中国
盐城》,那里面讲到了世界闻名的建湖十八团——盐城杂技。讲到了它的起源:古代盐城大部分地区是沿海滩涂,人们利用这一地理特点从事盐业生产,后来,沧海桑田,海岸线远离,使这人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土地又不适合耕种,于是,人们开始了练杂技,从东汉开始,这一带的人们就以此为生。“上台像公子、下台像花子、吃饭像猴子、睡觉像虾子”是过去艺人的命运。练杂技的苦,我们想也想得出。北京有很多杂技剧场,一次,一个来自台湾的尼姑旅游团,看完杂技后,哭得一塌糊涂,她们可怜那些演杂技的孩子。
父亲不见得知道这些,但我知道,他一定是在同情那些土里刨食的农民,体恤他们为了改变生活付出的艰辛。
那种戛然而止的笑,在记忆中还有一次。
小时候,邻居家的姐姐在城南上高中。假期里,她经常给我和姐姐讲些学校中的趣事。一次,她讲起了他们进行体育达标测试时,有些男同学在居然穿着家做的花短裤出现在操场上,我们大笑,她也笑,但很快,她的笑就消失了,低沉地说了句:“那都是农村孩子啊。”
父亲是穷人家的孩子,工作到30岁成家,一直只给自己留20元生活费,帮父母拉扯那个穷家。邻居家的姐姐是干部子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他们没有什么相同的阶级背景。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善良的人。
看过一篇短文,是一个男人回忆他刚入社会时的事。他去一家单位要账,他在寒冷的风中伫立了好久,可是,没有人理他,后来,有一个大姐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找那个穿红衣服的女人,她是会计,她有钱。”邻居徐大爷去当了局长的侄子家串门,看见侄媳妇的侄女放寒假从农村来,他告诉侄子:“农村小孩,来你家肯定拘束,你可要热情点!”大伯五十年代在沈阳工作,他的一个同事、老乡被单位开除,回了家。姑姑们追问此事,可大伯从来都是语焉不详。后来,姑姑还是从别人那里知道,那个老乡偷了东西。大伯是善良的——他不想让这个老乡的生活道路为这件事而堵死。
“与肩挑小贩,勿占便宜”,这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韵律,可我非常地喜欢。喜欢里面透出的善良和厚道。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这是韦应物的一首诗,远远没有他的那首“春潮带雨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名,可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今生是忘不了了。一个抱儿哭泣的邻家孀妇,引起了他深深的同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诗人的心,是多么的善良啊。
马加爵的惨案里,有一个细节,他杀了先后进门的四个同学。但有一个人,他没有杀,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那个同学帮他打过一次饭。什么都不能为丧心病狂的马加爵辩解。可是,我仍希望人们能思考这件事,人的心,一定要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唯心的。惩恶扬善应该永远是童话和儿童文学的主题。
善良在人的心里,我们肉眼虽然看不到,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光明,“仅有太阳的光是不够的,要有心的光明!”我真喜欢罗曼罗兰的这句话。真喜欢一颗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