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亲

(2008-01-02 17:39:30)
标签:

海峡两岸

寻亲

乳名

女儿

壮丁

战争

分类: 散文
        寻亲
      
   央视国际频道有个《天涯共此时》的节目,里面有个“寻亲”的栏目,专门播放海峡两岸的寻亲信。我没有亲人在台湾,也没有尝过亲人失散的滋味,但是,每次看到这个节目,我都有意识地多停留一会儿。
 
    平平常常的几封信,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神色凄然的几张照片,却总能使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寻找大哥XXX,小名大牛,生于1914年……”
    “寻找伯父XXX,乳名四秃……”
    “寻找弟弟,乳名二孩儿……”
 
     被找的人恐怕早已儿孙满堂,可还有人用乳名来找他,象一个母亲在门前呼唤一个憨态可鞠的小男孩吃饭一样;被找的人早已一身休闲装,头戴棒球帽,一副台湾老人的打扮了,可是他的名字还深深带着遥远的黄河腹地,中原沃野的乡风民俗。倘若我是他们,我怎能不为年华的流逝,离家的久远而黯然神伤,怎能不为亲人的牵挂而流下幸福的泪水?
 
    “寻找舅舅XXX,山东人,1946年母亲XXX曾在烟台火车站与舅舅相遇……”按常理,寻亲者应提供一些履历中的典型事例,这样一次偶然相遇实在不应该在惜墨如金的寻亲信中出现。但是,我想,对这对姐弟(兄妹),这次相遇一定是极不寻常的,那是“家书抵万金”的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奔走他乡的异地中转站,那是悲喜交加的短暂又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相见,怎能不在二人的记忆中深深定格成一生难以磨灭的景象?
 
    “寻找父亲XXX……”女儿已经有着老年的臃肿了,父亲不再是童年梦里的糖果和疼爱,不再是少年梦里的学费和教诲,恐怕早已是一个柔弱的,处处需要人照顾的,垂老矣矣的人了,可是,女儿还在坚定地寻找着。
 
    “我的两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我已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生活很好,只是非常思念父亲……”也许是怕父亲的现状不如人意,又成家后儿女众多,后母认为女儿寻找父亲是另有所图,于是,她体贴地加上了一句对自己现状的介绍,不言而明,打消父亲家人的顾虑。世上恐怕只有中国的女儿才能在寻亲信上加上这样的一句话。尽管她们也曾天真烂漫,清丽可人,可是,漫长的贫苦的动荡的生活培养了她们对世态人情的深深体察,在世上女子共有的善良敏感的基础上,形成了超乎他人的体贴和周到。
 
    “XXX,1947年被抓壮丁……”
    “XXX,1947年参加国民党55军后勤担架排……”
 
    抓壮丁,国民党某师某排,似乎只在早年看过的黑白片中才出现,只与那些被解放军仰面打死的人有关。可是,在周末的黄金时间里,听到女主持人甜美的嗓音提到这一切时,我深深感到:那些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兵也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五十多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可是,还有人在牵挂他们的生死悲欢,战争留给中国人的伤口,还远没有愈合……
 
    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啊,你怎能不让我的心灵发颤,为你哭,为你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邂逅王迦
后一篇:趣事补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