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盛静斋
盛静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24
  • 关注人气:8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代碑学的意义

(2010-01-30 18:59:13)
标签:

近代碑学

盛静斋

莲风堂

书法理论

感悟随笔

分类: 静斋艺谈

盛静斋

 

为巩固新生的满族政权,清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两面措施来笼络汉族文人。他们一方面科举取士,另一方面以“八股文”、“馆阁体” 这种“钦定”的文体与字体窒息文人的思想自由。此外,康熙帝好董香光书,至乾隆帝又转向圆腴丰甜的赵体书法。于是,一时朝野风从,书法的实践与创作走向就变得更为狭隘,逾趋衰微。面对千人一面、毫无生机的“馆阁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掀起了与这一帖学末流相对立抗衡的另一新体系--“碑学书风”。对金石碑刻的研习,结果使各种书体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给当时书坛带来全新的活力,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大转折。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康有为)。随着金石碑刻的大量出土和陆续发现,碑学的队伍不断地壮大。同时也就掀起了批评王羲之书法的浪潮。郑板桥在跋《临兰亭序》中道:“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学《圣教》者,致成院体”;赵之谦更是说:“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君臣戴太宗,摹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砂所眯,甚足惜也”。这些振聋发聩之语,掀翻了当时帖学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石。赵孟頫、董其昌以及其他帖学名家,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现在看来,这些批评确乎有失偏颇。但在当时,这些言论为打破帖学对书坛的一统天下,突破障碍,解放思想,对于碑学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开道之功。

 

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以宗法“二王”为主的帖学书风,在人们的视野里渐趋淡漠了。于是,秦砖汉瓦、断碑残碣,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又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 甚至可以说,无论古今的中国文字,到了碑学时代,即使破瓦残砖、断碑碎碣、“穷乡儿女造像”等所有的文字,都能够使之转化成为书法艺术。这也是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同时,郑簠的隶书被朱彝尊称为“古今第一”;金农也被秦祖永盛赞“汉隶苍古奇逸,魄力沉雄,先生笔墨,头头第一,洵卓古今”。而终身不仕的邓石如,更是被赞誉为“国朝第一”。这些布衣身份的碑学书家,在书法史上,是以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峰,首次打破了历代大书家都产生于官僚贵族的惯例。碑学的昌盛,把唐以前的实用为主的文字(篆、隶、魏碑)转化成为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造就了一大批可以与魏晋、唐宋相比肩的伟大成就和书法大家。平民精神、自由人格、个性风格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思路决定出路。碑学书家们抛开石刻不可学训导,吸取了前人以楷书笔法写篆隶而失败的教训,经过呕心沥血的上下求索,创造出了众多的新生笔法。诸如邓石如的管随指转、何绍基的回腕法、刘墉的如舞滚龙、康有为的平腕法、沈曾植的侧管转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新的艺术观念,催生出新的技法,使得书法艺术的新理异态,层出不穷。碑学的成功和新生笔法表现力的丰富性,打破了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以及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五字执笔法的唯一性。
 
碑学书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书体及书风的多样繁荣,及新的审美价值观,转变了人们对书法传统的原有认识,改写了书法史,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更为深入的发展和的多维多向的探索,真正形成了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总结碑学书风的成果,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首先,碑学书风以阳刚、拙朴之美,纠正了帖学圆熟孱弱、萎靡流媚之疾;其次,碑学书风从隋唐两汉碑刻,上溯到三代金文、甲骨刻辞,丰富和扩大了书法的审美空间;三是推动书法的全方位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金石学、朴学、版本学、考古学甚至中国画也深受影响。今天,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原先发现的这些碑刻,包括近期出现的简书残纸、敦煌写经、民间书法、流行书风等都可以说是碑学书风的延续。

 
诚然,社会的审美趣味可以影响对书风的取舍。在人们的审美趣味倾向于“风流妍妙”时,“二王”书风就会盛行。而北碑就成了“鄙陋”或“丑拙”。正如《颜氏家训》所说:“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聊造字,猥拙甚于江南。”而当人们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康有为所说的“魏碑十美”时,也就会“尊魏卑唐”。使得唐以前的那些原本被普遍认为鄙俚粗俗不足学,或者是全不合乎笔法的实用文字,都纷纷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观赏性的书法艺术。
 
一种书风能够取代另一种书风,主要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重大转变所造成。而社会的审美趣味发生重大转变的因素,也还是多方面的。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其艺术自律的内在原因。当一种社会环境、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类似发生,原先不为关注,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就可能获得新生,焕发活力。而社会动荡,观念变革的年代,更是觉醒历史担当,呼唤人性回归的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