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陪父母大人到郊外游玩,归来途中无意谈到股票的话题,平时一向矜持的老爸顿时打开了话匣子,跟我大谈特谈他的“股经”。席间我第一次听到了“海龙”的名字。老爸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这位散户高手13年间如何精准地预测多支股票的涨跌起落,如何不厌其烦地给数以万计的股坛新人授业解惑,如何带着众多散户挑战庄家并屡屡胜出,如何拒绝上市公司的金钱诱惑保持其独立属性……一时间竟然让我这位对股票、基金全无了解的门外汉对“海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一个念头随即产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高手为何不拍成电影?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最近看了一些正在寻找投资和资金已经有了眉目的电影剧本,其中不少瞄准了现实题材,从类型上大都偏重喜剧。我觉得这就是市场杠杆在发挥调节作用——当潜在目标人群、档期、营销策略这些“隐性”因素都无法获得标准答案的时候,那些票房超过千万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显性”因素便对后来的创作者产生了影响,其中喜剧/轻喜剧类型便是最重要的
“显性”因素之一。
实际上近些年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一直有误导读者之嫌,对于影片的报道大多从个人感受出发,在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中小成本的国产喜剧片(由此可以引申到现实题材影片)很难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个不足道也的原因是这些导演和制片人拨不出经费像“X哥”那样大把给记者撒银子做自己电影的软性广告)。
好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多不被报纸“忽悠”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根据我在影院里的切身感受,即使是在北京这个文化素质普遍偏高的城市里,大众的“沸点”也是相当之低,反映在观影中,就是那些被记者大人们认为“烂片”的电影总能让大多数观众乐不可支。甚至就连《落叶归根》、《夜上海》这些本不是主打“喜剧”牌的电影也能让普通观众大笑开怀。
类型之外的另一个“显性”因素是影片选取的题材。回头看看今年获得票房成功(超过千万)的两部国产喜剧片《爱情呼叫转移》和《大电影》(他们毫无意外地被媒体评价为粗俗不堪、水准低下、噱头过时、桥段幼稚的“烂片”),前者讲的是都市中大龄青年男女的恋爱问题,后者讲的是房子的问题,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都是东北人民关心,海南人民也关心;沿海地区人民要解决,内陆地区人民也要解决的全民话题,从题材上具有广泛性和可复制性。
2006年,全国新增的银幕数量超过了300块,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建设于二级城市甚至是三级城市。从2007年前三个月票房排名前50位影院的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贵阳、南昌、南宁、宁波、哈尔滨、昆明、青岛、天津这些非电影传统重镇的地区都有影院榜上有名,且规模和排名有逐次上升的趋势,这些现象无不在暗示,创作者的视线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揣度和满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的观影消费心理和观众审美需求,只有在更广泛区域内被普遍关注,编写出让更多老百姓兴奋,感兴趣的故事,影片才具备在未来上映时成为公共话题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根据我的经验,一部影片要想获得票房的突破,首先要突破的是传统观影人群——如果只是寄望于常看电影的那批人捧你的场,那结果一定是悲剧,因为你的电影与同期上映的“大片”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同样是掏几十块钱,凭什么让人家看你的电影?只有让你的影片进入公众领域,成为社会话题(最好是热门话题),中国人的从众(扎堆)心理就会显示它的作用。而对于这些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而言,没有视听震撼的超级场面,没有绯闻不断的男女主角,唯一值得炫耀的便是题材本身。很显然,一个男人同十二个女人不间断地谈恋爱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白头偕老更吸引人。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篇讲到的事儿。从常态来看,股票题材也许并不属于热门社会话题,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它却切切实实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最近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就曾以“人人都是股神”作为封面专题报道;电台中则传出南方某省会城市的小学生集体炒股的新闻;再看我们的身边,亲戚、朋友、同学,熟的、不熟的,老头儿、小孩儿都已经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炒股大军。套用一句最新Adidas的广告词,“这已经不是内行外行的问题了,我要证明我在与时俱进。”
毫无疑问,如果在今年的暑期档,有这样一部反映股市题材的国产喜剧片上映,就算娱乐部门的记者不感兴趣,财经版的记者、编辑也会过来凑凑热闹;倘若这里面再有个退役后得不到安置,通过炒股票焕发“第二春”的前世界冠军,那体育版的记者也闲不住了;当然,如果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够与现实中的某位炒股高手“对号入座”,又因为有损该人士的形象招惹出一番官司,那么社会版、法制版的记者们必然要主动出击了……
乖乖!这该多热闹啊!
事情就是这么巧,我在网上一查,居然就有这么一部名曰《股X》的影片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准备在年内上映的影片,且导演本人称该片是一部“风格超前,剧情超级暴笑以及拍摄手法新颖另类的喜剧片。”为避免被人抨击捧该片臭脚,我特别略去影片及导演姓名。
事实上,我相当期待它未来的命运——当你的影片具备了可以创造票房的“显性”因素时,是否就一定可以大卖呢?——当然不是!没有经年的苦练修行,就算是黄药师手把手将九阳真经教给你,你也不是梅超风的对手。至于如何把一部电影拍得更好看,就不在我的扯淡能力范围之内了。
最后再多扯一句,比股市更能吸引全国人民眼球的民间选秀在今年已经达到了高潮,随着08年的到来,这股热潮必将逐步褪去,但是我至今没有听说一部以此为创作对象的作品行将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相比股票题材,本身寄生于娱乐行业的民间选秀更具有可操作性,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王晶,倘若内地也能有这样一个导演,总能在第一时间把握社会热点,继而将其投射到大银幕上,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