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论人生六个阶段
(2009-12-08 11:37:28)
标签:
教育孔子论语人生价值易经教学课堂 |
分类: 感悟人生之心路历程 |
“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易经》源于伏羲,后经周文王著《周易》、始称《易经》,到孔子作《十翼》、谓之《易传》,方为其插上一双翱翔之翅膀,成为传世之经典、成为《五经》之首。《易经》又堪称《五经》之“始”,“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象、数、理、占卜”四种功能当为世人所用,从孔子之手《易经》方成为“正经”,并大放异彩。
孔子曾为自己一生画上了一卦: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三十而立”
3、“四十而不惑”
4、“五十而知天命”
5、“六十而耳顺”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成了六个阶段,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定位和坐标,皆围绕“人生的理想、志向、信念、目标”的不同发展趋势而定。此卦,与世人多有“印证”,感慨良多。
“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正值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当规划一生之发展目标、理想及志向,在这之前的理想只是一种“儿戏”而已。孔子谓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皆为实践经验之论证,很有启迪作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岁月无情,如水般流逝不停歇。当惜时如金、努力学习、有所作为。当人们称赞孔子学问广博时,对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习讲究“学以致用”,孔子曾把“读书学习”分成二种境界:其一,“我注六经”,意思是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其二,“六经注我”,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使之大放异彩。
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习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特意去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西方所独有的。读书学习时,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读书学习,也讲究个“趋吉避凶”,多吸取其积极进取的一面,尽量躲开令人消极颓废的一面。书读的多了,世事洞明了许多,如果老去看、放大那些“为世人所不齿”的一面,必伤到自己,这样的话,书其实不读更好,真应了古人说的那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学习必是有所选择,否则不如不学,即便学了,当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并为己所用,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十而立”,可不仅是“成家、立业、有房、有车”那么简单,而是指人的一生理想、目标已基本成型,应建立起一种“心灵的自信”,当不断为之奋斗、进取。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说的是人需要一种境界的不断自悟和提升,“苍天做岸”,是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拓展;“我为峰”并不是单指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因高山的存在提升了我的高度。“自信”是一个西方的外来词,“自信”相连的就是意味着“自大”,古中国的“自悟、自省、自律”之意境多好啊!
人在三十岁以前,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真正去判断是否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正如买了一座新房子,什么东西都往里边弄,结果房间变成了条条胡同,反而没有了下脚之地、没了自己的存身之处;随之的是放弃那些不关紧、不需要的东西,才会“如释重负”、才会心情飞扬。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清明的内省”和从容不迫,对所做之事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坚定,要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
正是:三十岁前活的是“加法”,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变得“迷惑”;三十岁以后就该活“减法”了,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推辞了、不想挣的钱放弃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才真正接近“不惑”。
“四十而不惑”,可不是指四十岁就不学东西了,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而实际生活中的“疑惑”可能会更多、会接踵而来的。四十岁的人生目标、理想当更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应该再不会有“疑惑”的;当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更加坚定信念、为之不懈奋斗,终会达成目标的。
人到四十岁,应该是人生最成熟、最丰满的阶段,也是人生的转型期,光阴更是美好而宝贵,更是达成“不惑”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好好感悟生活、人生,可能要推迟十年、八年的,这段光阴如果“浪费”掉的话、虚度的话,的确可惜。
当明确,世间无所谓什么正确的方法,只有“合适”而已,不走“极端”最好。《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切记“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淡定和从容。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并非真的“听天由命”。五十岁的人该看透一切,人到五十岁,一生之理想、目标当完成的差不多了,当“不怨天、不尤人”,是自己的终是自己的,不可违的决不强求;自己想要去做的,当坚定信念,只管奋力去做。
《论语.宪问》有云: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自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谓“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能从容应对外界;就是把学到的各种道理,能够达到心灵的融汇和境界的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耳顺”之境了。
“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和包容。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能理解任何一件事情合理存在的道理,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人家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人到六十岁,什么都应看得开,一种包容万象已经形成。
“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遇合,才能形成雨。”象云朵一样,六十岁的人,要使自己无比辽阔,能得心应手的遇合他人所在之不同高度,而不是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始终坚守在某一高度,去“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六十岁的人,当真正意义上去理解、运用“中庸之道”了。中庸就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耳顺”的境界,实际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为基础,方才有“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人当“心有所想、必心想事成”、再不会去办“不着边际”之事,更不会去做什么“越矩”之蠢事。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成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了。看似平易,之前确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一种有效的生命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易经》给与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作者:班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