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孟达之死(七)
(2009-04-22 09:10:09)
标签:
读书观点历史孟达评论人物三国思考随笔文化 |
分类: 史海漫步 |
孟达的渐渐失宠,和目前进退两难的境地,精明而雄心勃勃的蜀汉臣相诸葛亮看得明明白白,而孟达的辖区又是魏蜀之间的缓冲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时诸葛亮欲出兵汉中,再战江湖,把刘备一统汉室江山的遗志进行到底,孟达在西川时有许多好朋友,其中李严要算比较知心的一位,而李严也是继法正和孟达后较早投入刘备帐下的一位西川名士,刘备临死时,托付诸葛亮和李严等人共同辅佐那个不争器的后主刘禅,李严在蜀汉的政治地位日益突出,当下李严和诸葛亮认真合计后,分别修书一封致意孟达。
李严的书信是这样写的“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不仅明白无误的告诉昔日好友孟达,哥们儿现在混得不错,地位与孔明不相上下,同受先帝托孤大任,你投靠过来,不会让你吃亏的,有俺这棵大树,也不愁不重用你。象你这样一个人材,被曹魏闲置在那里,太亏了,过来吧,过来帮兄弟一把,有俺俩的共同努力,何愁大事不济?诸葛亮的书信则写道“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大意是老孟你得顺应时代潮流,不要等待,不要彷徨,你要勇敢的去寻觅那亮丽的彩虹,这才是大英雄的所作所为。
老孟被目前在蜀汉执牛耳的这两个人忽悠的心猿意马的,再瞧瞧自己目前的处境,就有些心动了,但孟达亦非凡人,知道自己身处凶险之地,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刀光剑影环绕,杯弓蛇影闪现,据此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孟达就一定会反,他不能不虑及到身边申仪虎视眈眈的存在,更不能不防范这是蜀汉的离间和策反之计,更可怕的是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必欲除自己而后快的叵测,更要紧的是已经过上了安稳生活的孟家军的态度,毕竟荣华富贵已经使自己的手下人人心厌战了,所以老孟同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他所要寻找的是一条稳妥而安全的策略,反?还是不反?这个简单的命题让老孟辗转反侧,焦虑万分。
对于孟达的这种前怕老虎后怕狼的狐疑态度,诸葛亮了如指掌,诸葛亮身上具有一般读书人少有的杀伐决断干脆利落的果敢,何况对孟达这个人他再了解不过了,此人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小聪明不断,智谋不足,做起事来还拖泥带水的,如果此人不能为我所用,也一定不能让他为曹魏所用。在出兵攻打曹魏之前,如果不能策反孟达,势必会在自己大兵出祁山之时徒留后患,到那时,后方空虚,而汉中与新城之间一箭之遥,兵锋朝发夕至,这样的局面不能不防,诸葛亮的谨慎和缜密让他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深为担忧。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心里有一层难与人言的隐密,自先主刘备升天后,起先最早的刘氏集团核心人物不是战死,就是病入膏肓,五虎上将存世稀少,而西川势力逐渐膨胀,日益座大,李严俨然已经成为了蜀汉政权仅次于诸葛亮的三把手,如果孟李联合,上下其手,内有弄权之人,外有将兵统帅,蜀汉政权的危机就难以消除。从李严日后的所作所为以及诸葛亮的欲擒故纵来看,李严此人的确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后来诸葛亮还是找到了李严因筹措押运粮草的失误而导致北伐前功尽弃的理由将其罢官,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内部矛盾。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在这一刻起,就注定了孟达的最后结局,那就是诸葛亮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迫其迅速起兵叛魏,如果成功,可以保证后防不受侵扰,还可牵制魏国军事力量,一心一意北伐。假如孟达无意反叛或者观望犹豫,那就假借司马懿之手除掉他,永绝后患。
鉴于孟达一方面虚与委蛇的与蜀汉眉来眼去,一方面又忌惮魏国司马懿的心狠手辣,生怕自己被剿灭而死光光,俺们的孟达同志从热锅里跳到了油锅里,坐卧不宁举棋不定,诸葛亮心生一计,知道孟达与驻扎在洵口的土著豪族申仪不和,派遣手下郭模诈降于魏兴太守申仪处,郭模来后,带着孟达意欲叛魏归蜀的重要情报,申仪早就已经视孟达为眼中钉,肉中刺了,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将其置于死地,这下可好,一方面郭模带着诸葛丞相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方面申仪可以公报私仇,一洗多年的仇恨,遂秘密派人快马加鞭奔赴司马懿之处。老孟同志危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