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风遗韵话福陵(二)

(2007-09-15 12:26:54)
标签:

人文/历史

感悟随笔

旅游

历史

文化

分类: 史海漫步
   福陵的大门叫做大红门,估计老汗王之死亦是白喜事,有人高兴有人忧愁。在清朝时,大红门的东西和中门是有讲究的,中门为神道,是为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心中有形而物象无形的神准备的,当然祭祀时为神所准备的东西也是可以从这个门抬进去的,不过,是有很多讲究的,那些繁文缛节随着清朝的汉化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东门为君门,只准皇帝一人进出的,象这样的地方,注定是会杂草丛生的,也不知洒扫之时,得三跪九叩多少次才可以擅入。只有西门才是臣下之人行走之门,那也得战战惊惊的,唯恐失仪。据说现在曾被中央叫停的楼堂馆所之中,也就有屁大一丁点的地方官衙,把个正门修建的古色古香,金碧辉煌,也想步老皇家的后尘,结果却丢官去职,得不偿失。

 

福陵中的石像生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在古代,石像的作用是显示威仪的,具有鲜明的满汉特色,这里一共有四组石像生,依次为石骆驼,石马,石狮和石虎,仪态万千,形神俱备。仿佛也昭示着女真的逐步发展与壮大,骆驼为负重之物,女真人靠它来维持迁徙和生活,而等到努尔哈赤一统部落之时,从马上起家,东杀西讨,南征北战,而狮虎,则象征着满族人的权势和威武,而其入主中原以后,仍然靠的是武力征服了汉民族的软弱和柔顺。见过许多石象生,大多是掉头去尾的,象福陵这样保存完好的,实不多见,这与清朝和我们年代的相距较近有关,更多的则是与现代社会对文物的大力保护分不开。

 

福陵独有的景观是一百零八磴,这是按照清朝旧例修建的,意思是一眼望不断。你以为老汗王是能轻易见得到的,先把你累个体乏筋软,臭汗淋漓,想见那时的官员一步一叩首,几个台阶嗑一回头,还没见着老汗王的陵寝,先累个半死。再就是这样的建筑布局,独显匠人的慧心所在,依天柱山山势,本来与山下的建筑有一个仰角,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排云而上的雄伟景象,传说一百零八磴,是按照星宿排列的,什么天罡地煞,和梁山水泊一样,都是唬死人不偿命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按照佛教一百零八的说法的,念经得念一百零八下,佛珠得做一百零八颗,这究竟是什么样的表征,对佛教知之甚浅的在下,得请教高人了。

 

等你气喘吁吁的爬上顶端时,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迎面而来,这就是所谓的“神功圣德碑”亭,里面供奉的是老努一生中最显赫的功勋,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就的,无非就是一些让人肉麻的吹捧,让死人听不到,让后人沾点荣耀的阿谀之词,不过,按照老努对后金和后来大清的贡献,享此殊荣应该是不过分的。我奇怪的是近十万斤之巨的石碑是怎样运来并竖起来的,据说是用水浇成的冰出溜过来的,依夯土成堆后再掏空竖立起来的,驮碑的家伙叫做“贔屃”(必稀),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这小子别的装神弄鬼他不屑一顾,就喜欢负重,结果却被历代皇家请来驮碑,还任劳任怨的,老姜封神时,应该给他评一个超级劳模的。

 

关于圣德碑还流传着许多有趣却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在碑的背面,每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时,碑身就会出现一幅栩栩如生的图像,有人说是西方如来佛像,有人说是观音大士神像,还有的人说是汉寿亭候关羽的形象,这就是福陵有名的“神碑幻影”景象。据有关专家考证,似乎是因为碑身的材资以及纹理的不同,导致出现受潮后显现不同颜色和明暗光线所致,这种说法可能更接近事实,否则依关老爷嫉恶如仇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在夷酋的颂德碑上无缘无故显圣的。其次石碑上的阴影和纹理如同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好佛者那就是佛祖和菩萨,好战者或许就是关圣,浪漫者兴许就是看上去很美的少女舞翩跹。

 

在福陵里,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建筑可能就是接踵而来的隆恩殿,这是清朝历代皇帝祭典老先人满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地方,在进入大殿的同时,必须要迈过福陵方城的总门户“隆恩门”,这座占地巨大而浑然一体的建筑,更象是城中之城,走进城门,一种皇家禁忌威逼的森严和阴冷扑面而来,老努在世时是个响当当的大英雄,即使被掩入地下了仍然让人感受得到他的威仪和气势,对于满人来说,他是建立不世功业的元勋,而对于汉人来说就有点如鲠在喉的难言隐痛。但是不管怎样,都隐瞒和掩盖不了努尔哈赤一生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有点生当人杰,死亦鬼雄的意思。

 

满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事死如事生”,至少从表象上真正诠释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理念,所以福陵经过清三代帝王的不断修缮,臻于完美。可以想见清朝鼎盛时隆恩殿豪奢的祭祀场面,那时的清帝一定是满面虔敬的,而汉白玉台阶下黑压压的跪下了一大片的亲王贝勒,如丧考妣的磕头捣蒜,而方城上戒备森严,如狼似虎的甲兵鹰聿一样的注视着这盛大的场面。所谓隆恩,也可算清朝的天皇贵胄们没忘了本,如果没有老努的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满人此刻或许已经被别的民族吞并或者残杀,也或许早就消亡了,如同最后一支契丹和最后一个匈奴一样。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