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2023-05-28 18:54:19)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莧廬雜侃

民間的成化種類繁多,絕對勝過世界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博物館。專門研究成化的有心人做過統計,僅僅各類各種杯子不誇張地說有上百種,署上專用款識的就有“御賜孫太后專用”“御賜錢太后專用”“御賜周太后專用”“御賜萬貴妃專用”“御賜昭德宮專用”等等。今天只說“御賜孫太后專用”。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御賜孫太后專用”?問題來了,這上邊的孫太后何許人也?既然成化皇帝稱之為:太后者,理應為明憲宗朱見深之生母,嫡母或者養母。而成化帝的生母為孝肅周太后,【明史】【明書】均有記載:成化帝之父皇明英宗朱祁鎮平生只有一位皇后就是錢皇后,謂之太后那是朱見深及帝位後的事情。其生母周貴妃在英宗時不是皇后,憲宗登基後才因著“母以子貴”的生母身份被封為后。錢皇后雖無嗣但與明英宗朱祁鎮恩愛有加,“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扣在胡地後,錢皇后竟然哭瞎了雙眼。明英宗生生難忘以至於遺詔: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合葬。資料表明,朱祁鎮平生后妃里更沒有孫姓者:

以下妃嫔的名号見於【明书:

宸妃,生德王、皇子、吉王、忻王、广德公主,"安穆"

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前明令他合葬,但明並未遵命"貞順懿恭"

惠妃,生嘉善公主"端靖安和"

,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恭和安静"

安妃,生崇德公主"僖端"

淑妃,生秀王隆庆公主82去世,"静安"

魏德妃,生公主、徽王"恭端"。《》作"端惠"

妃,"靖端"

劉麗妃,"安和"

妃,生嘉祥公主。封待查,不确定是敬妃还是劉麗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姓妃子。

昭妃""

和妃,"恭安"

恭妃,"昭静"

妃,"昭懿"

趙莊妃,"恭靖"

成妃,"恭僖"

妃,"僖恪"

陳麗妃,"惠和"

妃,""

我們再來看看【詞源】【辭海】【新華字典】以及網絡上的公共媒體對太后的解釋:太后,是對封建時代帝王母親的尊稱,始於秦昭襄王。【戰國策 秦策二】所記:秦宣太后,為昭襄王之母,;【趙策四】記:趙太后為孝成王之母,皆列國諸王之母。以中國之歷史漢承秦制直至清朝一般都將皇帝之母稱作太后,明亦不例外。嫡母,生母,養母皆然。

依據【明史】【明書】【明宣宗實錄】等資料的記載:孫姓太后僅有一位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明宣宗朱瞻基的貴妃。

孫氏山東鄒平人,“幼有美色”其父孫愚乃永平縣主薄,永樂年間,太子妃張氏之母彭城夫人家居永平,與孫愚夫人往來甚密。彭城夫人進宮探望皇太子妃張氏時言及孫愚之女如何伶俐可愛,皇太子妃便讓彭城夫人將孫氏帶入宮中收養。在冊封胡氏為皇太孫妃的同時亦冊封了孫氏為皇太孫嬪。再後來因著為宣德帝誕下皇子朱祁鎮,宣德三年(1428)三月初一日,孫氏正式被冊封為皇后,明英宗即位後孫氏被封為太后。加之現有資料的考證,明英宗朱祁鎮的后妃中並無孫姓者,英宗之生母即孫氏。如此說來,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的后乃明憲宗朱見深的祖母,應該稱:“太皇太后”才對。如何就變成了“太后”?豈有此理還矬去了一個輩分?這在封建禮教的時代屬於大不逆!咋都說不過去的!

事情荒謬至極卻又真實存在,何也?從發現實物到今天已有很多年了,民間還有很多此類實物佐證,相信有經驗的藏家懂得。但這段“公案”又作何解呢?窯工們的粗心?那監管的官員也粗心嗎?如此辦差不怕掉腦袋?倘若朱祁鎮的皇后姓孫?那絕對是胡說!有“御賜錢太后專用”與“御賜周太后專用”之實物皆可作為英宗僅此二位能被後世稱為皇后的證據更與史書記載無差。除此,還有別的解釋嗎?

我以為:錯了是肯定的!問題是哪一種錯了?怎麼錯的?如何解釋的更合理?我們是否可從下圖找到答案?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憲宗皇帝登基隆慶上品佳器”“宮廷御製”“大明成化年御製”杯子底部施用的金彩款識不僅昭示了此乃頂級官窯,還非常明確地把時間指向了一個特定時期,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登基,這批薄胎,不同紋飾不同釉色的夜光瓷是為成化皇帝登基典禮特別定制的。既然如此,我以為這批“登基瓷”燒製的時間最少要早於登基典禮時間半年,或者更早。【明史】載:英宗薨年為:1464年,成化登基元年為1465年。這裡的時間差為我的推斷作了註腳。再者說,宮廷御製瓷器的燒製過程非常複雜,不惜工本又精益求精可謂登峰造極。所以從備料,打樣,定型,批准,開工,製胎修胎,繪就紋飾,著釉,入窯燒製,剔除殘次品到皇家驗收合格,這個過程很漫長,絕非幾日內可以完成。新皇帝的登基典禮之隆重我們很難想象,如此大禮其準備期時間之長也不是我們今天可以體會到的。登基前理論上講:孫氏仍然是“太后”還沒晉升到“太皇太后”這個“職級”。那得需要新皇帝重新冊封,今天說就是得履行必要的程序。但是“錢太后”“周太后”隨著先皇的薨去,已然就是“太后”了。所以製作這批登基瓷時出現了今天難以解釋的時空差而在當時卻又屬於極其正常的。我曾試想過其他的幾種可能,最終都被推翻了。真心希望閱讀此文的諸位方家給出你們的意見。

此種時空錯位,造成後人覺得紊亂且難以解釋的並非成化“登基瓷”這一個例。

試舉他例再行佐證: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從“御賜孫太后專用”說起

如圖我們曉得了這兩種酒是清朝早年康熙皇帝賞賜給一個人即他的皇兄裕親王福全的,款識紀年是“康熙四十三年”。問題來了:福全親王於(1703)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已經去世了,然而(1704)康熙四十三年,宮廷還在為故去的愛新覺羅.福全造酒?是這樣嗎?

用作宮廷供御及各種賞賜所用的供酒都由宮廷的專司機構比如造辦處於頭年或者頭幾年按實際需要作出預算安排給貴州遵義府,遵義府會秉承皇命安排御用酒坊生產,都是提前,也沒可能當即釀製以應不時之需。這種情況很多,不僅僅是賞賜給皇親國戚,還會有不斷的各藩屬國的外交賞賜。地方司政與御製燒坊都在按計劃按部就班地提前燒製好,已備宮廷隨時之用。這就造成了:酒還在窖里待賞,福全裕親王卻過世了這種今天看來時空錯亂的費解現象。包括我們今天逮所能及的那些“賞賜琉球國王”“賞賜蘇祿國王”“賞賜羅國王”“賞賜錫金國王”“賞賜南掌國王”等等,上面還標註有“600壇”“500壇”“300壇”的具體數量等等,至今仍有很多資深玩家對此質疑不屑一顧更也不信這些,還有專家說:人都死了宮裡怎麼還在給死人造酒?賞賜給藩屬國王的總共600壇,你怎麼會有幾十壇?必假無疑!對於這些奇談怪論我早就懶得與之辯了,要不是這些無知無謂的胡說,我們怎麼會廉價得到這若多的寶貝?我只能說:這些飯桶是中國藏界的恥辱!

至此,我想疑惑應該得到解決了!我之所以寫這個就是拋磚引玉,不想因著訛傳任由侮辱祖宗的現象司空見慣。因為諸如此類的時空錯亂問題太多了,只要大家靜下心來研究,問題會有答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